在生活中,每个人看待同一件事会得出有差异观点,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莎士比亚笔下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是事实,但不同人看这本书得到不一样“哈姆雷特”。
事实是客观存在,不依赖人的想法而改变,观点是主观的。辨别观点与事实,能改善生活质量。
在《简单逻辑学》提到事实具有特征:
具有客观性,独立于我们的观念而存在。
“地球绕太阳公转”是事实,他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人们认为它是否真。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在天文学上牢固占据统治地位的是托勒密的地心说。即使在那个时候都信奉地心说,改不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事实。
在这本书也提到观念:
观念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
理解观念的关键点在于对客观事物认识,对客观事物认识越透彻,得出观念更加容易信服。
和他人说:“Mac电脑真好用”,如果他人很崇拜你的话,他会相信你说的话。其他人是可能半信半疑或是不相信你。
如果你这样说:“Mac电脑真好用,从角度描述:1.操作系统;2.触摸板;3.自带软件;4.快捷键;5.性价比”。这样说法标明你对Mac电脑有深刻理解和实际操作,而不是轻易下结论,说话可信度度大大提升了。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同时《非暴力沟通》也提到:”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这里观察是指对事物和事件观察。但人们在谈话过程中往往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可能演变成双方相互指责。
”你很烦“是评论,而是发表自己看法。描述观察结果而不含评论:“彻底删除这个月度计划表,使得我明天交出计划表”。
说出观察结果是对发生事件客观阐述,不添加任何观点。但做到不容易,需要慢慢察觉和改变。
社交技能是或缺不可的技能,其中赞扬他人有一个法则----FFC法则。它们分别是:
Feeling:感受
Fact:事实
Compare:比较
我参加了一块听听《一年100本书,实现爆发成长》,以前一般和别人说:这个课程不错,让我学到更多内容,相对于别人更容易了解。
学会了FFC说法后会这样说:
参与《一年100本书,实现爆发成长》让我收获良多。这个课程使用RIA便签法讲解。RIA便签法:
R:Read,阅读原文片段,遇到心动片段,停下来,划出来。
I:Interpretation 引导促进,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知识,理解原文。
A:Appropriation 拆为己用。A1:通过反思联系自己以往经历;A2:制定行动把这个知识应用字生活。
在这个课程对我来说,最耗时的是A部分,A1是不断反思过去,不断解剖自己过去,正视自己过去。而A2想着把这个知识如何落地,哪怕改变一个小小习惯也能带来喜悦。在参过很多微课的读书会,要么说出书本的要点,要么逐字逐句解读。很难把书本知识进行落地。
上面提及的方法都能应用日常生活上,也能给生活带来很大改善。当我们尝试用区分事实和观点的时候,也对事物加深认知。
末尾附上我喜欢的一首诗,鲁思·贝本梅尔的《懒惰与愚蠢》: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
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
调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
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
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
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
这只是我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