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在上海出差了三天,主要的任务是为上海地区的员工找一个新新职场,实现以原本分布三个职场的人员集中办公。
第一天我和一个同事从早上9点开始到下午五点,在中介的代理下看了十几个浦东新区的写字楼,脚底快磨破了。筛选了将近十个楼盘供第二天领导过目,想着十个楼盘应该够挑的了。
然而第二天领导大笔一画去掉了9个,只去看了一个,然后让中介按照新的需新看了三个楼盘,看了三个,三个都符合。
心里多少有些失望,毕竟跑了一天却像是做了无用功。
后来自己思考了下:其实更多的是自己提前做的功课不够。
1、用户需求不仅仅是搜集还要挖掘
这次提前了解到待搬迁职场的员工最硬性的要求是必须要在地铁口,且离陆家嘴集团总部不要太远,所以我让中介按照这个要求推荐位置,却殊不知待搬迁的员工大部分住在浦东,即便是地铁口,如果是通往浦西地铁则对我们就没有太大便利了,然而这个信息我是没有提前挖掘到的。
2、即便有了预算以及现状数据,你还是要根据实时的情况进行调整。
来职场之前,我搜集了目前已租的三个职场的数据,算出平均租金,就让中介按照这个预算推荐,殊不知中介对于你的预算理解是在这个价格左右都可以,我们的诉求是预算是可接受的最大值,然而集中办公为的就是减少成本,所以预算只是预算,越少越好,我们要的面积有近一万平,其实可谈性价比高的楼盘很多!
3、了解需求要正反方向都要顾及,这一次职场搬迁是总部主导,我作为总部直接对接人员了解了很多分部需求,同时形成报告上报总部,报告基本上是根据机构需求罗列了提前考虑的维度,成本、位置、集中方案涉及的面积等,总部的领导也觉得OK,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发现做了一天的无用功,其实我忽略的地方是需求方的需要要顾及,但他们不是决策方,当我上报这一版报告的时候即便决策人没有反对只是他觉得也合理,可以先看看,然而当实际在操作的时候决策层的种种设想会不断的蹦出来,比如这么多人集中食堂必须考虑、价格上必须拿到x元的低价等,这些其实我在做前期报告都应该从决策方的角度考虑到
总结下吧,避免无用功:
1、了解使用方的需求,并且尝试深入挖掘
2、做好预算,但预算建立在已有的情况只是参考,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化
3、需求的搜集必须多角度,自上而下结合自下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