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一直以为,三岁小孩是没有烦恼的。
直到有人告诉我,说他见过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女孩在赶校车的时候摔倒了。她既没哭,也没闹,而是自己爬了起来,一边用手拍身上的灰,一边噘着嘴巴说:“咋就没摔死呢?摔死了我就不用上幼儿园 了。”
我一直以为,收入稳定、家庭和睦的30+青年会活得很惬意。
直到有人跟我说,他在一家豪华餐厅的走廊里看到一个 30多岁的男人,一边用力地掐自己的大腿,一边恭恭敬敬地向老板解释“复制”“粘贴”的用法。
“谁都不容易”,是真的。
2
看见K先生趴在桌子上睡觉,我经过的时候轻轻地敲了敲桌子,并低声提醒他:“快起来,老板来了。”他迅速地把自己从桌子上“扶”了起来,像扶起一个碰倒了的水杯。
成功躲过一劫后,他在微信里谢我的“救命之恩”,我顺嘴关心了两句,并提醒他以后晚上早点睡觉,结果他的回复差点没笑死我。
他说:“其实我很早就睡了,可是做了一晚上的噩梦。先是梦见一群人追着要打我,把我吓醒了。等我再次睡着之后,结果又梦见了那群人,他们就一边追我一边喊,‘你还敢回来啊!’然后我又被吓醒 了。”
笑归笑,但我知道这是他瞎编的,他肯定是熬夜加班去了。昨天临下班之前,老板把他叫进办公室,痛批一顿:“如果明天不能给我一个新的设计稿,你就别来了。”
从老板的办公室里出来,他的神情是丧的,但是脸上挂着“今天天气不错”式的官方微笑,就好像刚刚发生的不是一场狂风暴雨式的痛批,而仅仅是一次声音洪亮的谈心。
不论是生活中捅了篓子,还是工作中戳了马蜂窝,他永远是一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状态。就像是在参加一场极其重要的酒会,就算不小心穿了一双磨脚的鞋子,纵然每一步都痛苦得如同走在刀刃上,脸上依然摆着自信的笑。
有个同事找他抱怨说:“受的都是窝囊气,挣的都是遭罪钱。”
他反倒去安慰人家说:“工作之所以拿工资,就是因为折腾人嘛。如果工作是拿来享受的,那我们估计就得给老板钱了。”
我问过他:“为什么不跟人解释解释?为什么不抱怨?真的不难 过?”
他轻松地说:“因为我很清楚,老板才不管我熬了几次夜,他只看最终结果。”
原来,那些表面上看起来不动声色的人,其实内心比谁都有韧性。
哪怕身体里灌满了悲伤或失望,他们也能稳住情绪,像是拧紧了瓶盖,滴水不漏。然后,他们无害地涌入人群,坦然地承受生活的锤来锤去。
成长的过程中最要紧的事情是:停止暴露自己,学会隐藏自己。
生气的后果永远比生气的原因要严重得多。比如,简单的剐蹭常常是以大打出手结束,“今天的菜咸了”往往是以“这个月都得吃外卖”结束,“你怎么不理解我”大多是以“分手快乐”结束。
千万不要用自己的那张臭脸和臭嘴,去影响别人的心情和生活,在关系脆弱的年代,所有的克制都值得提倡;也永远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怒气,去纠缠或挑衅陌生人,在仅有一次的生命面前,所有的退让都无比光荣。
没有什么情绪是叹一口气缓解不了的,如果有,就叹两口气;就像没有什么肚腩是吸一口气藏不住的,如果有,就用力吸!
3
经常听到有人说:“成长就是把哭声调成静音的过程。”
为什么要调成静音?因为小时候你哭闹和发脾气,会有人来关心你、帮助你、惯着你,而你不需要对此有什么心理负担。
现在的情况大不相同了。一来,在意你情绪的人越来越少;二来,你会担心因此打搅了别人,同时不想被人担心。
活着都不容易,所以请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
能说“我不知道”的,就别说“我怎么知道”;
能说“是的,没错”,就别说“那你说呢”;
能说“还行”的,就别说“你怎么会喜欢这种东西”;
能说“怎么了”,就别说“又怎么了”;能沉默的时候,就别说话。
如果实在忍不住想翻个白眼,就先闭上眼睛。
最好的态度是:不钻牛角尖、不攀比、不恋战,悄悄地努力,悄悄变厉害。
就像余华写的那样:“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接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这样的你才能一边尽兴地享受生活,一边耐心地忍受生活,享受它的巧妙安排和丰富多彩,忍受它的不怀好意和狼烟四起。
4
人生总是这样:有顺风顺水的时候,也会有四处碰壁的时候,你要懂得用“春风得意”时的自己,去拉一把“水深火热”中的自己。
有人喜欢你,就会有人讨厌你,你要学着用“被人喜欢”的喜悦,去排遣“被人讨厌”的不安。
有人在乎你,就会有人轻视你,你要懂得用“被人在乎”的荣幸,去打败“被人轻视”的忐忑。
有人赞美你,也会有人批评你,你要尝试用“被人赞美”的满足感,去为“被人批评”的挫败感买单。
生而为人,你不能让这个世界为你提心吊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