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最早的小三度到七声音阶的出现(186-191)
联系陶埙和钟磬音阶的发展过程看,这个小三度(半坡一音孔陶埙)确实在我们民族音阶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民间劳动歌曲的呼号声中,多数情况下也仍然是小三度占重要地位。
甘肃出土的三音陶埙(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到商的早期),已出现了清角为宫的转调的可能。大部分音阶骨干音为“宫-角-徴-羽”结构。还有少数说具备“商”音的。
可以看出,殷埙正是沿着甘肃陶埙的“宫—角—徵—羽”与“羽—宫一商一角”这两种不同调式的音阶序列在发展着。
小屯埙具备了完整的七声音阶。证实了周初已有七声音阶,而且把下限提前了将近两个世纪。
音乐实践的发展不一定完全遵循数理的规律。“二变”的出现不一定完全晚于五声。五声音阶的完整出现,却有可能在七声已近完全的同时。目前可能还没有充足证据。可以说明我国音乐中的五声、七声两种音阶为何长期并存。
殷埙中的半音阶序列问题。安阳小屯埙已经在十一个音之间构成了半音关系,只差一个音就能凑全“十二律”了。我们虽然不能据此得出晚商的音乐已接近完成旋宫转调手法的结论,但至少可以说它们已为西周音乐在旋宫实践方面的发展提供了相当充足的现实基础。至少可以估计,晚商音乐中已经有若干变化音可供使用,并有可能产生某些具有变化音特点的调式。安阳小屯埙的音响中,除了以C为宫的七声音阶各音(姑且依照旧音阶的序列)以外,还有清商、清角、清徵和闰四个变化音。正巧,这些变化音除了一个“闰”音还找不到有关文字的印证,却都有神话材料可以参考。《清角》故事已见前述;“清商”则有商纣时,师延所作而被东周晋国的师旷斥为“靡靡之乐”、“亡国之声”的《清商》;“清徵”则有同一故事中师旷所奏的“古之《清徵》”。①我们不能据此便把神话当做完全的史实,但可通过陶埙实物看出神话中反映出的音阶发展阶段,真正存在着它们的现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