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黏玉米的脑尖上窜出了了儿,了儿是玉米雄蕊的俗称。雄蕊一面世,它的半腰处也开始鼓胀胀的,雌蕊淡青色的小胡须也从鼓胀处开始向外探头探脑。这些小胡须别看现在颜色浅淡,再过几日就会变红变紫。据说它也有药用价值,煮水喝可以降血压。
我很好奇,雄蕊和雌蕊为何会配合得这样天衣无缝?你看到了玉米雄蕊,马上就能发现它的雌蕊,一个负责授粉,一个负责长玉米粒儿;授不上粉的玉米,也就没有粒儿。那些稀稀拉拉有几个粒不成行的,俗称为劈老婆牙的玉米,就是因为授粉不完全的结果。
按照经验,玉米窜出雄蕊到可以采食,时间大约为十八天。再有十八天,这些现在仅仅还是胚胎的玉米就可以带着圆鼓鼓的颗粒,堂而皇之地走上餐桌。快了,要吃鲜玉米了!
春天,家家都要种上一部分供鲜食的黏玉米。选用优良的香糯玉米种,栽土豆之后就可以把种子播下,一般到八月中下旬左右可以采收。
今年为了能早一点吃到黏玉米,买了两个育苗的营养盘,一个营养盘可以育上三十二棵苗。在四月初就把小苗育上,到大地种玉米时,我这小苗已有一拃高了。觉得气温合适,就把小苗从营养盘中挖出来。
营养盘有这样的好处,苗越大,根系越发达,抱得越紧实,小泥根处的土抱着团栽下,苗的成活率几乎百分百。
我在栽小苗的地方扣上地膜,地温高,小苗扎根快,生长速度也快。底肥是腐熟发酵好的猪圈粪,小苗一扎根,马上会借助肥的力量,黑油油地茁壮生长。
把小苗栽下,看到它的腰身放扁,就进入生长高峰期。这时的主要任务是看住玉米叉。地越肥,玉米叉越多,长得越快,所以必须发现苗头,及时制止。所谓的玉米叉,就是从根茎部玉米叶的腋窝处,又斜斜地长出两棵芽来,几天时间,它们就能追上母本,和母本平起平坐,争夺营养。
几场雨一下,那玉米就会望风长,夜静时,真可以听到它们拔节的声音。我望它的眼神,好像还没有它长得快一样,不知不觉,一地小苗,已然一大片青纱帐。人如果钻进去,立马淹没的无影无踪。这时地里即便有草,也是病恹恹的软弱无力,大可不必理会它。它们争得一点肥,却得不到光,命里注定,它们长不大。
现在生活条件好,鲜食的玉米产量高低不是首选,口感和营养价值摆在第一位。所以大多数人会选白色的黏玉米。黄色的黏玉米也不错,但它的皮厚,口感就差一点。而那种叫作花脸虎五颜六色的黏玉米,也常被人选种。我不喜欢那种,嫌它太黏,黏的过度,恨不能把人的嘴给封住。但这种玉米用来磨𥻗煮粥汤稠粒糯,还是挺不错。
小时也有夏末初秋吃鲜玉米的记忆,但那时吃的都是黄色的老品种普通玉米,也挺香,但远不及现在的黏玉米,不仅香,还有甜味。那时的黄玉米也只是尝鲜而已,东西少,不舍得食用青玉米,要等到成熟了能出更多的粮食。
生机勃勃的玉米,风一吹,荡起一层绿浪。这颜色是养眼的,景色虽然单调,但在我心里,却也可以堪比花红柳绿。因为,我喜欢这象征生命的颜色,喜欢这酷热中它带来的一丝丝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