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迈克尔.怀特叙事疗法的创始人写的《叙事疗法的实践地图》,里面提到的外化技术。又让我对于外化对话有了新的认识。
许多来访者认为,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是他或别人的品性的反映,或是他们人际关系本身的反应。这种想法决定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努力方向,遗憾的是,这种努力必然会加重问题,于是人们更加坚定的相信,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反映了自己、别人或人际关系的本性和性格中既定的“事实“。总之,人把问题归因于他们自己和别人的内部的属性,也就是说他们和其他人本身就是问题,这种信念只会让人们陷入她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当中。
外化对话的技术可以通过把问题对象化,而改变这种内化的理解,他们运用对象化问题的实践,取代了文化实践中对人的对象化,外化对话能让人们体验到,自己不是问题,问题成为了问题本身,并不是这个人,在外化对话的过程中,问题不再是个人品性的“真相“的表现,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突然变得可见而且可行。
在文章的案例当中,来咨询的是小男孩的一个三口之家。一个小男孩因为犯了多动症,所以说把咨询室闹的天翻地覆。迈克尔先生一点点的给他澄清,他的多动症大概是什么样的?他有可能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画像?引导小男孩看到他不是多动症,而是多动症试图想控制他。(孩子给多动症,另外有了一个自己的称呼A)
第二次咨询师接下来澄清A在学校里给小男孩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麻烦,给老师带来的麻烦,以及在他跟别的孩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和父母的关系等等。从而确认他们对于A的感受。在这样澄清的过程里,大家也找到大家一致认定真正的目标:希望家庭重归于好。并且小男孩也希望,能跟其他的孩子,还有老师在一起,但是A阻碍了他们的关系。怀特先生小男孩和他的父母他们作出破坏A行为的决定,做出这样的一个决定,是因为他们对A的影响不满意,然后小男孩提出了七个建议,并且对于A的定位非常的明确,他只是想把A被当作一个特殊的朋友,并不想让A主宰他的生活。
那么在第三次的咨询里面,小男孩自己的提议已经有所成效,怀特先生询问了他的家人,大家都看到了,小男孩认识到了一些,知识和技术,并且,他对于自己认识到的这些技术和知识,感到非常的自豪,他的爸爸妈妈也创造有利的环境来支持他的这些行为,并且在改善,他们和孩子的关系的计划中取得了成功。
在接下来的六次会谈里边,小男孩和他的父母,对于消减,a行为的能力都有了提高,他们也擅长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作出反应。学校的老师,也建立了有利的环境来帮助小男孩。
那虽然在以后的情况下,A还是很难管,但是小男孩儿,对于他父亲,帮助他,渡过难关的,努力的反馈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也能遇见他行为的结果,能更好的和其他小朋友相处,老师也觉得他做作业的注意力更集中了,上课也更加的配合老师了。
那么从怀特先生的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把孩子等同于多动症,多动症就是孩子的时候,孩子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怀特先生试图把它外化出来,用了一个双胞胎胞弟的隐喻,让孩子把自己和问题分开,并且让孩子给问题画了一个画像。那么他就能跳出问题之外来看这个问题,给他带来的影响,给他带来的感受,也让他更决心更有信心,去面对和解决他和A的关系。他成了问题的主导者和解决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