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说“家”是国人的信仰,那么“孩子”则是该信仰中最坚实的部分,“本能”和“文化”的双重基因使人们将此两项生活元素视为“重中之重”。
国人视“孩子”为家庭的“未来”和“希望”,甘愿为其投诸自身所有心血以成就其的“美好人生”,同时夹杂着实现自我对于人生的期许。
抚育孩子、照料孩子、教育孩子几乎是每个家庭的最重视的“工作”。
绝大多数的家长都认为“教育”是成就孩子人生的唯一途径,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上下求索,竭尽所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方法、资源和条件,同时用各种教育流行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
商品经济的加速发展和教育产业化不断推进所造就的局面是,时下“教育”已然成为商品,被各种理论所裹挟,玲琅满目的放置在货架上,“教学法”和“教育理念”已然成为了“商标”、“旗号”甚至“幌子”。消费者一方面“当局者迷”,另一方面“关心则乱”,他们不知道如何挑选。他们即怕错失导致孩子丧失某种技能;也怕错过孩子发展天赋的敏感期;更怕教育的无效性浪费了孩子们有限的时间,和孩子们的精力相比,金钱倒显得次要起来。
迷失中的选择,错误率显而易见。
大多家长们忽略了教育最核心的价值、目标和需要达成的目的,他们忽略了时空的围度,即当你的孩子成熟走向社会之时,在你的培养下他所拥有的技能是否适合届时社会的需求?
现实总是残忍。
当代教育体系里的大多受教育者,在尚未完成“教育产业链”上安装和组合,即“未下流水线”、“未盖合格章”,却已然成为淘汰产品……
不难解释用工单位在培训“应届毕业生”时的感受了吧!他们大多只会做简单、机械的工作;没有独立的思考、学习能力;腼腆于表达,经常辞不达意;雷同的工作能力,可以随时替换或者复制……
相反时代的进步告诉我们,上述“工具型”的人才迟早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那么,出路在哪里?
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教育的初衷究竟是什么?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时代对于教育的要求是什么?
未来对于人的需求是怎样的?
哪些人能够穿越“人工智能”时代?
未来属于怎样的人?
教育应该如何调整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