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加入猫叔小灶预备群第二天的小故事,觉得很有趣,拿来分享。
先解释一下故事来源:猫叔小灶预备群。猫叔小灶是公众号剽悍一只猫今年新开发的一个网上培训项目,因为喜欢猫叔的文字和践行的风格,也因为好学和好奇,就报名参加了。别以为花钱就能立马入群参加培训哦,先要自我介绍,有点像面试,这是第一关。通过之后还没完哦,先得在预备群里呆三天。这三天培训双方可以双向选择,学员可以选择退出,金额全部返还;培训方也可以请学员出局,金额同样全部返还。整体而言,觉得猫叔做事既强势、也周到,很酷哦!
言归正传。今天在预备群认识了一个来自台湾的A君和来自广州的B女士。台A君是网页前端设计师,2016年去了两趟上海,体验到了中国互联网的进步和智能手机支付的便利,有意来大陆发展。跟上海亲戚的沟通和投简历的过程中,他发现台湾人跟大陆人在沟通上有语言障碍:上海亲戚有些繁体字看不懂;投简历用的是繁体,至今没有收到答复,他担心也跟使用繁体字有关。所以他现在在努力学习汉语拼音输入法。跟我微信聊天的时候,开始一直使用简体字,还跟我解释,因为初学,打得比较慢。
他还补充说,他的一个朋友在台北一家公司工作,该公司要进入中国,希望全公司至少要有个标配,就是拼音输入法,下个星期要考拼音输入,他朋友还不会,急死了。
如果台湾没有拼音输入法,那是用什么输入呢?难道五笔?非也。台A君告诉我,他们使用注音输入,并给我发了一张图解释:
我还是看得一头雾水,不明白那些类似于简化汉字的符号如何可以注音。维基百科是这样说的:注音符号(英语:Mandarin Phonetic Symbols,或 Bopomofo、Zhuyin),原名注音字母,是以章太炎的「紐文」、「韵文」作蓝本的标准汉语标音符号,1912年由中华民国教育部制定、1918年正式发布,1930年改名为注音符号。经过百年演变,現有37个字母(声母21個、介音3个及韵母13个)。中华民国以此为国语主要拼读工具,也是小学国语教育必修內容;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58年在中国大陆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后停止使用,但《新华字典》等主要标准汉语工具书仍然也会使用注音符号进行注音,不过基本上仍以汉语拼音为主流。(摘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注音符號)
真是涨姿势啊,虽然仍然不懂注音符号,但是知道了它的存在也是眼界的一种开阔啊。
无巧不成书,在我跟台A君聊天的时候,广州的B女士使用繁体字也跟我聊了起来,她是职业翻译。也许是语言老师对于语言的敏感,我当下就问她为什么在大陆使用繁体字,原本以为她可能是香港过来的,没想她说,她对繁体字情有独钟,看到大陆渐渐淡出传统,感到心酸,不愿意繁体字被人忘记。有此忧患的人绝不止广B女士一人。很多人说,汉字的精髓在于象形,每个汉字都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简化后,伴随象形而来的寓意和美感消失了,简化字虚有其表,持此观点的人经常会举出下面的例子:
其实语言文字没有孰优孰劣,简体有简体的实用,繁体有繁体的美感。我哥哥写书法,多使用繁体,因为繁体字写起来就是更美,更有味道。国外的汉语教学则基本上是简体,一来大陆语言文字在海外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二来毕竟简单些,学起来容易些。
不管台湾大陆的政局如何发展,民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一直都在的,也许也最具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