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天,好似折磨人的妙龄女子。热时,使人心烦意燥。凉时,让人精旷神怡。
晴朗初夏夜,再也没有比凉台,更好的去处了。一壶茶,一盒烟,一对藤椅,两个人。
最好不过父子谈心。
小儿初入青春,便没了幼时的无尽灵性。在学业带来的压力下,此时疯涨的惰性,还有一些小秘密,促使他与我尽作盗捕之事。
无比累心。
晚饭后,英雄鹰眼环顾,小儿已宵遁。算了,周末便不为难我与他。
泡好两杯新出的荒茶,请父亲带上他的好烟,一吹凉风。
父亲披袍而至赐烟,英雄双手奉茶。真茶好烟相陪夜话。
随着月渐明,茶渐淡、天渐凉。父亲嘱我加衣,英雄仗着青春尾巴在我手,贪了此凉,未予经心。
第二天,喷嚏便与叫苦一齐连天。西医称这为感冒,中医则判为风寒风热之症。烟花英雄怕打针,自然要寻那无痛又有效,且简略的中医之方。
姜茶饮。
“姜茶饮”这个方子,居然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所创,因此方简便又有奇效,被药圣李时珍收录在《本草纲目》中。到了清代,又被名医雷少逸进一步发展,再收录进了《时病论》。千百年来,造福不知多少人。这东坡何止居士,简直是菩萨。
“姜茶饮”这个一两又千金的奇方,为何偏偏是这东坡居士创造?其中的偶然有必然。
众所周知,“蓼茸蒿笋试春盘”的东坡居士是个千古吃货。众所不知的是,苏东坡还是一位食神。一般人,容易将红烧肉和东坡肉相混淆,其实两者不同。红烧肉古时用黄酒佐制,而东坡肉则首创糖脂结合,千年前便调制发明出了美味公式。其意义不下于现代物理界泰斗,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于美食界有如此伟大成就,称神不为过。食神东坡,自然明晰食材及调料属性,自然懂姜。
作为大文豪,“雪沫乳花浮午盏”的苏东坡更懂茶。茶圣人陆羽著《茶经》,所成煎茶道,其中就有姜茶盐同煎的内容。不过,陆羽将此仅作为煎茶一法。苏东坡在其《东坡杂记》提到,“......然茶之中等者用姜,信佳也,盐则不可。”
苏东坡博学,有涉及医理医术,于此便在姜茶汤里,去除盐,以成一药方。其实,英雄认为,也不能说茶圣错了,他以盐入茶,不过想以盐激茶味而已。只是他的煎茶道,仍处于茶术之囿。确实不及他的师友皎然。这位唐代诗僧以茶入诗,那才是真真的茶之道了。
旷古奇才苏东坡,博知博识,懂食懂医又懂茶,这“姜茶饮”之方,大成在他身上,自然是自然。
“姜茶饮”原方中之“茶”,为陈细茶。这个陈细茶,则指陈年的毛尖类茶。这种劣茶手头没有,哪里寻去?英雄因有清涕,故应分属风寒,便少取今春的荒茶,多些生姜,一齐煎煮,一沸成汤。
待得不烫便趁热牛饮。再回笼一觉,起来顶天立地之时,已然神清气爽,又是不衰之一条壮汉。
方幸茶姜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