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寻找书目阅读时,在推荐书单中总是能看到几本王小波先生的书,如《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白银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等等,由于见识浅薄,殊以为王小波先生是一位后起之秀,直到开始阅读《沉默的大多数》,从作者介绍中才知道王老先生已经故去多年,着实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汗颜了一阵,暗自庆幸没有和朋友讨论过此事,不然就尴尬了不是。
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很喜欢里面的文章风格,和韩寒的风格很像,或者说韩寒的风格和他很像,毕竟王先生写这些作品时比韩寒的要早。不管怎样,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针砭时弊,讽刺意味很浓但是幽默风趣。看到中间的时候有几篇细节便不太喜欢了,虽然能明白其要表述的道理,但是觉得文字中的负面情绪有些大了,所以自认为理解到表达的内容之后便快速读过,避免自己读的时候和自己较劲,毕竟每个人的生活时代和表达方式不同。借用“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一文中的一句话“人生活在一种文化的影响之中,他就有批判这种文化的权利”。当然不完全贴合,我要表达的是他是具有批判以及选择批判方式的权利的,你觉得喜欢,读来舒畅,可以为之拍手叫好,觉得不喜欢也不必非得耐着性子读下去,读完之后心中懊恼,气不顺,睡不好,那就不至于了。当然这对于某些场合并不适用,对于某些人写的蛊惑人心、颠倒是非、误人子弟的东西还是欢迎大家多去怀着一腔怒气批判一下的。
整体上来说书中很多文章还是让人颇为收益的,从不同的生活中会得出不同的体会和经验,拿着这些东西再去看很多问题就会和没有体会过的人提出不同的见解。就像其在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一文中就写到“基督曾说,不要只看到别人眼里有木刺,没准儿自己眼里还有大梁呢。中国的传统道德,讲究的过了头,一样会导致抽风式的举动。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社会在这方面也是个放大器。人行忠孝节义,就能得忠臣孝子洁妇义士的美名,这种美名刺激你更去行忠孝节义,循环往复,最后你连自己在干什么都搞不清。”按文中所述这是一种自激现象,孝是一种美德不假,但是这是本身就应该做的,对父母好是对的,但是非要赢得孝子的美名就有点过了。社会中很多事情都被放大了,一些理所当然的事情被放大无数倍之后引得很多做了同类事情的人便也非得要个名声不可,这就有些不对头了。其实现在也有很多这种现象,只不过之前没有发觉。有些人刚开始晒了些美食和旅游照片,大家都夸赞,表示羡慕,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夸赞而专门去吃自己吃不起的美食,看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风景,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毕竟信用卡得自己还,文化不会替你还一分钱。“东方社会有东方社会的起哄法,西方有西方的起哄法。而且两边比较起来,还是东方社会里的人更爱起哄”。毕竟处在东方文化中,望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