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最深的一句话:如果生活不尽如你意,多半是因为你偏离了真实的世界。
把能察觉到的情绪当做一种信号,反问自己为什么会有情绪,我的需求是什么?他人的需求是什么?而非用大量的精力被动的与情绪对抗,最后心力交瘁。
之所以会有负面情绪这个词,是因为在所谓“负面情绪”出现时,人的感受是痛苦的。但如果把情绪的正负换成有效或无效是否更为客观。焦虑如果带来动力,激发行动就是有效情绪,如果带来压力阻碍行动甚至导致抑郁,就是无效情绪。
在帮助他人发现情绪背后的真相时,可以使用好奇的问题,引发对方主动思考,发现“我是问题本身,同时,我也是问题的解决之道”。
愤怒、生气的情绪像垃圾桶一样常见,但看得见的往往只是表面现象,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在看不见的水面以下,还隐藏了更深更多的隐性情绪。第一次看到把情绪做软硬之分,愤怒是硬的,硬壳下包裹的是可能是恐惧、无助、害怕、紧张等等不易被察觉的隐性情绪,就像一个越是表面强硬易怒的人,内里藏着一颗越脆弱胆怯的心。
记不清是哪一年的春晚让焦虑成为一个流行词,现在,焦虑已经成为人体自带细菌一样的普遍,并且这细菌繁衍进化的五花八门。焦虑源于对未知的恐惧,把超出自己掌控范围以外的事物预设为是危险的,可怕的。比如对自己要求太高,是害怕如果达不到要求就无法实现自身价值。总是害怕会有糟糕的结果,而结果是行为导向的,而非情绪导向。
助人治愈抑郁,行动治愈焦虑。太闲或者太忙都会引起焦虑。最好的平衡,是尽人事,听天命。
谎言揭露之“无忧无虑的童年”,大人们常用艳羡的态度看待孩子,因为他们无需面对繁琐人生带来的沉重压力。但原生家庭和童年阴影这两个词说明即使是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注定要面对各种挑战。父母的斥责,犯错误的恐慌,父母之间的争吵,考试比上次少了的三分,这些在成年人眼里当然不能与求职择偶买房买车的压力相提并论。但与孩子的身份去面对时,没有一件是小事。仅从感受和情绪的强弱来说,孩子与成年人的标准无差。
情绪影响行为,行为积累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帮助不能自拔的人走出情绪困扰的八字箴言:认知重建,行为调整。从微小行动开始,逐渐跳出私人逻辑的局限。具体的操作步骤就是本书的核心方法论——情绪梳理七步法,自我关怀(接纳、安抚、允许)-标注情绪-情绪定位(身体坐标)-假设(转变信念)-对话智者-核对-践行,是一个逐渐突破私人逻辑的过程。在客观事件与主观信念之间建立新的脑回路,突破旧有的思维局限性,就是改变命运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