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家晖,一个有教育情怀的人,今年30周岁。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的原生家庭。父亲是人民教师,所以我是独生子女。
记得小时候妈妈问我:“再生个二宝好吗?”我说:“那我可能会掐死吧。”青春期的时候却问妈妈为什么不给我生个哥哥。虽然没有另一个小孩去分散,我可以得到爸妈全部的爱,但难免会有点孤单。
很多人认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身上带有许多缺点。比如以自我中心,缺乏自控能力,表现出很多不如非独生子女的特点也就是是独生子女发展弱势观。而我作为独生子女,虽然有一定的娇生惯养,但是我父母的教养方式属于权威型教养方式。
生活中,爸妈很爱我。爸爸在我小时候经常给我唱“父子情深”的歌曲。天天都是:“爸爸爱你哟,”我也天天都是:“爸爸我爱你”,搞得我妈天天满身酸味。不过妈妈也很爱我,一位我长到了27岁还硬要忘我嘴里喂饭的母亲,爸妈给予了我事无巨细的关爱,事无巨细的关爱。但当然,不是溺爱。
他们会给我一定的界限,制定很清晰的规则。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急着去玩,接听完电话“啪”一声就挂断了,等我回来就被妈妈教育了一顿,她告诉我电话要轻拿轻放,这是对别人的礼貌。这一点到现在还记忆犹新。爱但是有规则,有边界,便不是溺爱。
在学习上,爸妈对我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小时候爸爸跟我说过一句话,他说:“在咱们家,考试成绩好你就是大爷,考得差你就是小奴了。”这应该是大部分我们这辈人的父母对待孩子学业的态度吧,所以我也免不了有成绩差被抓去拔草跟施肥的时候。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管的严嘛也会叛逆一下:14岁那年,某一天夜晚我偷跑出去玩,结果被我爸爸发现了,那个夜黑雨大的晚上,第一次也是人生唯一一次被我爸爸抽了一巴掌。这件事,我到现在还跟我爸吐槽:“你是想表达对我出门的担忧,还是想表达对我交友的担忧?你看你当年,一个问题都没问就抽我。要不是我心理承受能力极强,早就心理阴影了。”
看看,这是现在社会多少父母的问题啊。看孩子跑出去玩找不到了,找到后先抽一顿;看到孩子爬太高了,拉下来先揍一顿;看到孩子跑路中间了,抓回来先拍两下。各位家长,你们想表达的是爱、担忧还是生气愤怒?打两下是可以让孩子感觉到错了,但是你的爱是否表达到位了呢?
当然,那天晚上我爸揍完我,深夜走进我的房间,我那时在假睡(毕竟疼的睡不着)。他摸了摸被他抽的起红的脚,轻柔的给我涂完药膏后叹了口气。第二天我妈妈拉起我的手对我说:“闺女,你爸爸昨天晚上看到你的伤难过了一整晚,他其实是担心你,我们就你一个女儿,你要是私自晚上出去玩,也没和我们讲,出事了怎么办?爸爸打你,但是爸妈心里也疼啊。”
大家有没有发现,“打在儿身,痛在父母心”,“打你是为你好,希望你......”,“让你不听话,让你不听话,手伸出来......”等等,这些话与场景几乎烙印在我们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
关于体罚,施暴者永远都是教训别人的人,带着“为你好”的角色以暴力代替沟通,为的是达到让对方听话的目的,改正对方的错误。我们忘了表达的其他方式,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儿童,当强壮到足以反抗的父母的时候,所谓的“叛逆期”随之而来。作为父母的我们都忘了,我们一方面强调文明权利,一方面却偷偷执行原始的权利体系。“我有权利处罚你”是一切暴力的源头。
而作为权威型家长,即“恰当要求、恰当反应”型家长,他们不但对孩子能有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行为也总是做出适当的限制,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服从并达到这些目标;同时积极的关切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以便及时调整。简而言之,这类家长对孩子是“理性、严格、民主、耐心和关爱”,和善而又坚定嘛。
孩子没有说明书,父母都是无证上岗。很多人说,你学这个专业的,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什么要求?我说我只求自己做到60分呀,我也只求我女儿做到60分,我们一起成长。过于要求完美的我们反而容易焦虑情绪影响孩子呢。
我女儿今年3周岁,在她0-12个月的时候我跟她说:“起床要笑笑哟。”每天起床不断重复,所以她特别爱笑,遇见事情我们也可以用笑来缓解。
第13-36个月,我教育她,“哭闹是没有用的,要学会沟通”,并告诉她好好说话应该是怎么说的,一字一句教学,教她表达情绪与感受,并用沟通解决问题。所以目前为止,还没见到她撒泼滚地的行为,老母亲还是很欣慰的。
从第36个月开始,我告诉她:“自律才有更大的自由”。我们家的糖果零食都放在孩子随手可取的地方,但是女儿想要吃的自由就要学会克制自己吃的量,每天早晚刷牙,多多喝水等。
孩子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需要学习的东西,我可能更多还是以沟通的方式去教育我的孩子,争取当个权威型父母。
那么你是什么样的原生家庭呢?
这对你自身教育孩子有何影响呢?
欢迎和我一起讨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