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
无意间看到这部纪录片,出于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心,好奇地点了进去,看完后非常想安利给每一个正在做父母的人。在这个社会上,律师是要拿证的,开车要拿驾照,心理咨询师也要拿证,但我们做父母却不要,做老公老婆也不需要,我们就这么做了,而且一做就是一辈子。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无法看到自己的全貌,而通过别人的经历,就像一面镜子,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和子女的关系。
一
14岁的初中少年泽清,天资聪明却选择辍学在家下围棋,生气起来把家里的门都踹出了大洞,这么一个瘦弱的孩子要有多少委屈才能如此爆发?即便爷爷奶奶是大学教授退休,母亲是医务骨干的高知家庭又怎样?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记者问他,你为什么觉得有央视记者跟拍的训练营好? 他沉默了许久,说:“有存在感吧。”
二
高中学生家明一心想做流浪歌手,做背包客浪迹天涯,他的父亲完全不能理解,可当孩子哭诉着说父母什么事情都安排好,限制他骑车、买的东西不顺眼就丢出去、完全不给他空间、就算怎么折腾父母总觉得他幼稚时,真不知道爸爸是真的不理解还是不愿意承认是自己一手把孩子推到了今天的地步?
三
高三学生张钊,搞对象,打架,跳楼,专挑高压线踩,父母觉得他主意多,当他站在高台上,想往下跳的时候,他爸爸觉得他只是在威胁他们,说:“你让他跳,你看他敢么?” 母亲在他描述学校环境压抑的时候,轻描淡写地回复:“上几千人都受得了,为什么你受不了?”
我想遇到这样的父母,哪个孩子都得出问题吧。
然而这些人爱不爱孩子呀? 爱呀,爱始终都在那里呀。
纪录片里的家长爱孩子,但却缺乏了一份对爱的认知。当爱变成控制,那么多人我为什么不控制就控制你?因为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你是我的私人物品。这时,爱越深,伤害就越大。
然而真正地爱却相反,爱是看见,爱是尊重,爱是克制。看见孩子的情绪,尊重孩子的想法,克制自己的情绪。
第三集里,家明的父亲,那个曾经以公司离不开他、请假要扣钱为由拒绝上父母课堂的爸爸,在训练营结束后,请假陪家明去了一趟游乐场,提前下班溜去和儿子看电影,甚至给家明买了一只狗狗!只见那个少年微笑中带着些抑制不住的惊喜,完全没有了愤怒与暴躁,看上去阳光帅气,只因为父亲爱的方式变了那么一点点。
作为孩子,我们要理解父母,要把成长的动力回归自身,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但如果有可能,在这之前父母能做些功课,给予更多的看见、尊重与理解,一切就不会那么痛苦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