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乙瑛碑》感悟

       一直对隶书有一种深深的迷恋,今年10月份,开始学习《乙瑛碑》,从楷书到隶书的转变,需要是一个短暂的适应过程,经过周老师的悉心指点,使我慢慢走进了隶书的世界,对《乙瑛碑》有了学习体会。

       清代梁巘说:学隶书宜从《乙瑛碑》入手,它在汉碑中属平正规范一路,适合初学。

      《乙瑛碑》是东汉这一时期书法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当时官僚贵族为了达到自己的歌颂功德目的,大兴立碑之风。因为石头可以永远保存下来,不会丢失不会损坏。艺术成就颇高的汉碑大部分都是东汉时期所刻,东汉上层统治阶级倡导以巧美为尚,西汉刻隶书则是以拙消朴遁为主,下层老百姓的书法艺术自由精神与庙堂文化、儒家宗教等社会文化精神又密不可分,隶书从西汉朴质之风演变为东汉精美之风既是源于此,东汉隶书庙堂气势浓郁的精绝之作《乙瑛碑》便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产生的。

        从风格形态看,乙瑛碑具有宗庙之美,其风格不像《石门颂》那样豪肆,也不像《曹全碑》秀润,而是介于二者之间。《乙瑛碑》字取横势,笔势刚健,转折灵活,整篇自始自终,规矩方寸不乱。它结体方整,四平八稳,章法整齐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横看成行,纵看成列,威严肃穆迎面而来,平画表现最为明显,作为汉隶最重要表现特征的波碟画显明突出,它是典型的汉代官方标准字体。

乙瑛碑 · 原贴

       下面说下我的临写心得体会,由于以前学书法全凭兴趣爱好自己写,书法基础不是太扎实,有些用笔及书写一开始处于朦朦胧胧的状态,入学时存在的严重问题,偏、薄、飘,用笔、结体、控笔、使转、提按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也没有“书写性”。每当周老师在示范的时候,我关注到老师写的时候对笔锋的灵活变换,不断的调整锋向,要使点画实而满,显出浑融含蓄的筋骨美,笔锋是必须要正的,力要渗透之中。临了小短时间,得到老师的肯定,字形抓准了,有进步,增加了我的信心,在临写过程出现问题,老师演示笔法,笔要留得住,压得住,线条要有勃动感。

初临

      书写《乙瑛碑》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行笔运笔不可马虎急躁。一是方笔要斩钉截铁、峻利凝重,方与圆、刚与柔、直与曲之间的有机结合,以及笔画的或收或展、或肥或瘦,体会其用笔规律。

       要仔细观察其变化,结合范字并掌握上下结构,左右结构,斜正结构,反常结构的字形,总结摸索其中的基本规律,抓住它们的特点,正确地表现。以上,仅为个人在学习《乙瑛碑》中的感悟,浅知拙见请前辈老师指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刘兴华 汉代之际,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主流和正统思想。此时,儒家的道德规范和审美趋尚,以及对汉字本体实用性的功力需求...
    刘兴华_1阅读 955评论 0 1
  • 汉乙瑛碑集字作品书帖附点画分析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东汉桓帝永兴元年立,是典型的八分书。它记载...
    兰陵畫生阅读 3,603评论 0 4
  • 中国书法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一般说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
    大為師道阅读 777评论 0 12
  • 我们也有自己的路可走 可是父母也有他们的想法 有走的理由,却愿意停留,才是爱的最好理由。——姚若龙 也许我们都面临...
    小y周记阅读 289评论 0 4
  • 天阴沉沉的,以为会有一场春雨来临。翻阅天气预报,阴转多云。看来想要一场春雨的愿望又落空了。去冬无雪,今春少雨,连日...
    枣园草阅读 503评论 1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