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人生最要紧的就那么几步路,只要你走对路了,你一辈子都会很顺利,反之亦然。高考或中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人生中第一个很关键的一步。对每一个经历过的人来说,都是一辈子不可能忘记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不久,尽管人们的生活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是农村依然很贫困。在那一代心目中,让孩子上中专就是最好的选择。考上中专马上就转城市户口,公费培养,国家包分配,毕业就是干部待遇,既可补贴家庭经济来源,又非常体面荣耀。至于就是考上高中,也很难考上大学,还白白浪费时间。大多数农村人有一个共识,既然娃娃考不上中专,就不用再浪费时间了,赶紧早点回家帮大人营务庄稼,或者到厂矿企业、建筑工地打工赚钱。
每个人都在懵懂无知中渐渐成长,一步—步慢慢积累。小学的我们对待一些事情总是一知半解,上了初中后突然发现自己懂得的越来越多。随着年龄一天天长大,我和同学间也曾讨论过读书的前途,大致明白为什么读书的道理。
全乡4所中学(初中),尤以孙塬中学以校风严谨、升学率高而闻名。我就读的五台中学教学不好,多年都没有考上一个中专生。读初三那年,我决定转入孙塬中学。良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声不想地吸引学子奋勇前行,校园里洋溢着力争上游的浓厚学习氛围。
孙塬中学初三年级设两个班,150名学生,但近半数是往届复读生。他们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异常刻苦。当课堂上我们还正在消化掌握知识的时候,有的同学已经拿出了题目的两种以上解法。开学第一次摸底考试,就把我这个曾经的“优等生”甩到了年级20名后,惊出我一身冷汗。从那以后,我挽起袖子奋力直追,但直到毕业前,我的成绩也未进入前10名。中考肯定没戏,只有准备复读。
复读不是走老路,与其担心未来,不如努力现在。秋季开学后,我制定了学习计划,在学习方法上紧紧抓住课堂消化,注重总结知识要点,做到真正学通弄懂,并通过多刷题得以巩固;同时,做到各学科齐头并进,不要也不能偏科。这还远远不够,为不耽搁学习,我想办法搬到学校住宿,每天起五更爬半夜,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转眼冬去春来,又到槐花飘香的季节。中考愈来愈近,但越是关键时候越是掉链子。有天我忽然头晕目眩,不能读书不能写作业,放学后到卫生院检查,大夫说是营养不良,还有用脑过度。大夫开了药,没几天就好了。中考前我思想上又抛了锚,注意力一度不够集中,在学校组织的师范预选考试中,教育局给学校分了8个名额,我却考了第9名,失去了考师范的资格,没有被预选上。教务主任张老师把我叫了过去,问我是不是回去和家里商量商量,花上300块钱学校帮你买个名额?那时师范招生名额相对较多,还不考英语,比中专要容易得多。我谢绝了老师的好意,预选考试的失利,使我恼羞成怒,发誓一定要考上中专!
那个年代没有补课机构,就是学习参考书很也少,不光贵也买不到。我很幸运搞了本《初中生数学答疑解惑B》,如获至宝。参考书上的题目难度系数较大,很少见、很典型、很有代表性。我逐个研究,反复练习,收获很大。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备战,我顺利通过高中升学考试,取得第二轮中专考试资格。经过这轮考试筛选,全年级只留下不到20名同学,其他同学们陆续离开了学校。首战告捷后,我自信满满,愈战愈勇,中专考试满分540分,录取分数线420分,我成绩是442分,其中数学成绩取得120分满分。那年我们89届全校总共考上了6名,其中师范5人,中专1人,中考成绩斐然。多年以后,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我考上了陕西煤炭工业学校,我是那名唯一的中专生。
高考或中考,是每个上中学生必须经历的时期,也是家长老师最为重视的一场考试,高考可能不是最好的人才选拔方式,但在当下中国却仍然是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尽管它有各种现实的缺陷、不足。也有许多人说条条道路通罗马,行行出状元,但是在这个把学历看得很重要的国家,高考还是相当重要的,至少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却是改变了命运。在目前的国情面前,仍然是寒门学子最公平的出路。高考其实是中国家庭最公平的一次竞争。
等待成绩的日子紧张而漫长。还记得收到通知书那个激动时刻,那天上午我们刚从地里劳作完,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五队的老杨叔从城里回来, 他给我带回来了学校《录取通知书》。我兴奋极了,仔细拆开信封,反复看了好几遍,又觉得一切好不真实,做梦一般。“我考上了,我考上了!”我一下子欢天喜地,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那天的阳光显得格外明媚,天空显得格外湛蓝,云朵仿佛都在微笑。第二天上午饭过后,我们班主任雷老师也来了,父亲拿出我们家的最高招待标准,把茶壶、茶杯洗了再洗,然后端上一杯热茶,恭恭敬敬递上一根纸烟。中午留老师吃饭,父亲又催促母亲抄了几个菜,主食是白面饸饹,地里小蒜炒的葱花,油泼辣子旺旺的。
学校《录取通知书》收到后,家里开始有条不紊的准备。先是要办理粮油转移关系,我和父亲套着架子车,拉粮去城管粮站交粮,办理粮油转移手续。交公粮从来没有这次顺顺当当,城关粮站的收购员格外和气,一边麻利地办理收购手续,一边给父亲夸奖:你这个娃给你真争气!父亲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接着父亲又请来木匠,把母亲陪嫁过来的旧木箱拆了,执意给我打了个小木箱;然后又到县城百货大楼,给我买了时尚的运动衣、运动鞋。中秋节后第二天,即公历1989年9月15日早上,在父亲的陪伴下,我背着鼓鼓囊囊的行李,高高兴兴坐上火车去咸阳。
当年的中专学校,其毕业生享受的待遇几乎与高等院校,同样离开土地洗脚上岸,同样拥有国家干部的光环,同样拥有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收入。在农民的眼里,初中毕业考上了中专,与考上大学没有区别。大学是进士出身,中专就是同进士出身。我们当年的压力,源于竞争强烈,录取名额少,考试难度堪比985、211!每一所初中,补习生几乎和应届生一样多,不少同学不到黄河心不死,坚持长年“抗战”,甚至有高中生回过头来再复读。为了跳出农门,一个个起五更爬半夜,挑灯夜战。之所以在中考这条独木桥上挤得头破血流,就是人人都不轻言放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三十年过去了,回想那年,能够考上中专,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是我们的幸运;没有去读高中上大学,却是我们的遗憾。我们像是被掐着尖选中,在没有灌满浆之前,就被提前收割。历史永远都会有局限性,选择永远都会有失去,人生永远都会有遗憾。而这样的生活本身,其实就是最亮丽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