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触动点
我们在准备演讲时,常常会陷入无稿可写、无话可说的困境,根源往往在于缺乏对生活的敏锐感知,没有捕捉到那些能激发灵感的触动点。一位老师曾强调,我们要学会用心观察生活,主动寻找这些触动点。如果暂时还未养成这样的习惯,阅读便是绝佳的替代方法。书籍中蕴含着高密度的知识与高频次的深度思考,阅读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与众多优秀作者进行思想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灵感的火花自然会不断迸发。
读书难题
然而,阅读又常常面临另一个难题:很多人读完书后,要么不知道如何将书中内容学以致用,要么当时感触颇深可没过多久就遗忘殆尽。当被问及读过的某本书时,甚至无法清晰说出核心内容、关键词。若能准确回答这些问题,说明对书籍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反之,则表明在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可用智慧的过程还存在疏漏。而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如何通过“知悟行”的方法,真正把书读透、学透。
吃透一本书
所谓“读透一本书”,并非单纯地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全书结构、死记硬背每个章节。读书的终极目标在于促成自身改变,这与参加培训课程的目的是一致的。读完一本书,若书中有观点能带来启发,且能将其融入文章创作或演讲之中,便是非常好的结果。若能灵活运用两三个观点,已颇具价值;若能运用五六个,堪称优秀;若能将十个八个观点融会贯通,那无疑已将整本书吃透。
知悟行核心
在知行之间还需要一个步骤就是悟,“知悟行”由三个核心环节构成:知(知识获取理解)、悟(深入思考链接经验)、行(实践应用)。理解了某个知识点还需要链接个人体验,将书中知识与自身经历用心联系,指导自己下一步行动。做到“知悟行”能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成长的阶梯 。
以阅读《非暴力沟通》为例
【知】书中提出非暴力沟通四要素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强调区分观察与评论。
【悟】联想到与同事曾因项目进度争吵,当时直接指责对方效率低不做事引发对抗。若改用书中方法,用客观描述代替批评,或许能避免矛盾。
【行】后续再发生类似的互相配合不利时,尝试这样沟通:“咱们之前定的几号要发布通知和名单确认,现在过去了两天(观察),担心影响项目进度和后续安排(感受),需要今明两天把进度追上(需要),能否加加急,把这个事放在第一位优先处理?(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