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老师告诉你,段落应该这么分,中心思想是农民伯伯丰收后喜悦的心情,小时候,老师绘声绘色的描述者月光鸣奏曲的来由,并表示哪一个音符代表着月光洒在地面,轻柔的抚摸着大地。也许你也曾苦恼过,到底还是自己没有艺术“细菌”啊,怎么也欣赏不了,力透纸背是什么鬼。
从一个抠脚大叔开始
十多年前,一次不经意的电视,一个抖脚,带着厚度眼镜,双手放在大腿上的大叔,唾沫飞溅,激情四射的解说一个曲子:
你听,那是海燕在电闪雷鸣中努力的抗争。看那,那不屈不挠的精神,……
对,这就是伟大的音乐作品带给我们的震撼,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内涵,表达了作者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这样一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xxxx。
当时哥是懵逼的,刷着牙,拿着牙杯,穿着拖鞋,正好开着电视。…… ,kao,哥不懂音乐啊,咋整。
声声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啭得圆 。
燕语是声音,声音无影无形,但是剪刀却要剪有形的东西。
也有人说,看一幅瀑布,就像身临其境,仿佛感受到气势磅礴的声响,感受到汹涌而来的水雾。
更多时候,其实我们并不懂,一个曲子首先是声音,为什么要“看见”,一首古诗,为什么要“听见”,一幅画,为什么要“感受到”。
艺术的通感
人类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感受,通过不同的器官和身体部位与外界联系,深处一个场景,这些感觉通常都是同时起效的,只是不同场景下,有些感觉更强烈,有些相对弱一些。不同感官之间的联动反应,就称之为联觉,也称为通感。闻到香味,联想到吃到嘴里的味觉。听到水声联想到水流而下的画面。远远听见电视里马蹄声四起,联想到万马奔腾的状况。
艺术的基础门类可以分为文学,美术,音乐这三大类,留心观察,很多艺术作品都会激发人不同的感觉的联动。
音乐何须懂
既然是通感是不同的感官感受,而且激起的还是我自己的感受,那就像开头说的,为什么我就要看到那是海燕,如果我一生当中都没有听过海燕这个词,那这个曲子我是否就欣赏不来了,是不是我要先看到海燕。如果让宝玉听到某个音乐,要联想到飞机?无法想象。可想而知,艺术的欣赏首先要根植于欣赏者本身的认知和经验。既然如此,为什么一定要有一个标准答案呢。
有句话叫,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每个人对哈姆雷特的解读是不同的。阅读一本书几乎就是再创作,那么音乐的欣赏呢。我们知道,一首曲子,首先会有五线谱,其次会有人演奏,最后才是我们的欣赏。同时,我们也知道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是会有损耗的。即使一个会议室的人开会,离开了会议室隔不了多久,都会有信息丢失,面对面交流善且如此。如果演奏者和作曲的人互不认识,也没有什么交集,时代背景不同,演奏者更多的是自己的理解。而听众在欣赏的时候,为什么一定会理解创作者当时的感受呢。
听一首班得瑞,开心就好。但是这是欣赏所有艺术作品的魔咒,如果不懂,就欣赏不了,最好连碰都别碰。
无标准有规律
我们知道,通俗和高雅多少还是有些区别的,区别就在于,有些东西的欣赏是需要通过一些努力的。因为它会挑战我们的认知,层层递进。就想喝茶,就像喝酒,就像喝咖啡,还有摄影和HIFI。甚至简单说,现在的高清屏幕手机,和前几年像素很低的手机的区别,当见过更高形态的东西,才能理解,而且再也回不去了。
既然音乐的欣赏没有标准,如何更好的欣赏呢。显然听轻音乐和重金属会有区别,所以音乐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高低(音高)、强弱(音强)、速度与节奏、发音速度和紧张度。
悲伤的情绪应该用什么,欢快的情绪应该用什么,巧克力和薄荷糖有什么区别,闷热和凉爽应该有什么样的音乐。好人和坏人会有什么区别。强烈的情绪和平和的情绪有什么不一样。紧张和放松又可以如何表现。显然,音乐有自己的体系,但是体系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更好的发展这个门类。如果像高山流水遇知音那样,这个门类其实是没法生存的
后记
曾经有段时间很迷恋写古体诗,没有词牌的杂词而自得其乐,当时似乎是发现了联觉的秘密。感受一下吧。
曲径繁花艳满天,不觉惊梦犬吠田。清风甘露拂脆烟,桃源深处自得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