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的返乡,早在计划中。
每次从外地回来,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返乡,去见父母家人。这次返乡因故推迟两天。
从城里出发的时候正是上班高峰期,运河大桥严重堵车,倪先生选择沿运河边的524国道(原227省道)绕行。由此,我能看到八坼科林大桥西北侧新落成的苏州大学未来校区,也看到北厍东场荡里一长排正在建设中的铁路桥墩。
路上的风景,引人入胜。
第一站:老家
两个多月不见,院子里的植物怎样了?高温炙烤有没有受影响?
倪先生来过多次,答案其实已经知晓,但我必须亲眼验证。果不其然,院子里一片荒芜。靠近西围墙的盆栽植物全军覆没,东围墙的依然生机盎然。
老话说的“西晒日煎”,杀伤力强。
两棵柿子树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势。大树,果子大,饱满;小树,叶子枯黄,果子小,长得奇形怪状,给人“歪瓜裂枣”的感觉。
今年的无花果算是丰收了,一茬一茬后,即将完美落幕。
今年的橘树令人失望,3棵树,只生8只橘子。
无人欣赏的玫瑰开得寂寞。池塘里的睡莲依然芬芳。
第二站:娘家
去娘家前,先去菜市场,买现炸的爆鱼和螃蟹。见我来,父亲又去农贸市场买了罗沼虾。
父亲煮的虾,油亮亮,“红光满面”,口感鲜甜。相比之下,我煮的面拖蟹灰扑扑有些丑陋。幸好,味道不错,母亲接连吃了3只(6片)。
母亲能吃,是她发胖的主要原因。这次回来,发现她又胖了一圈。父亲说,你妈一天到晚在吃,嘴巴吃个不停。
母亲说,我闲着没事就想吃,要不去妹妹厂里上班?
当然不行,年纪大了,跟年轻人一起干活,太累,路上也不安全,还是种种菜,轻松些。
午饭过后,母女俩在客厅里整理照片。前不久,我把手机里的照片挑出1500张,印出来,把其中的一部分拿去娘家。
一本大相册,按时间顺序把照片塞进去。有平时的生活实录,有旅游地拍摄的风景照。我始终认为,文字能记录生活日常,照片作为影像资料也是一种记录。对于老年人来说,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比手机电脑里的储存更有感觉,更受欢迎。
顺便把父母年轻时期的一些照片也放在相册的后面。有闲时,翻出来看看,回忆,回味,很有意思。
第三站:公公家
青岛回来的第二天一早,倪先生就去老家看望他父亲。今天,夫妻俩一起去。同样,先到菜市场给他买些虾和水果。
公公节俭,吃食简单,每次看他,总要买些鱼虾去。
阳台上,洗拖把的水池堵塞了,倪先生赶紧去店里买管子,拧开来修理;厨房里的水龙头漏水了,又出门一趟买回新的,换下旧的。
倪先生自诩:我是修理工,什么都能维修。
第四站:某检测机构
倪先生单位,上级部门来安全检查,要求配电间的物件都是绝缘体,还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检测,有纸质报告。
返城途中,跟倪先生去运东的某检测机构。倪先生拿着手套和剪了一角的地毯去检测,虽然事情没有办成,但在付费时遇到惊喜。
“你是秀姐吗?我常看你的简书……”说话的妹子是我简友rose,平时鲜有交流,但彼此默默关注。
“两个宝宝真可爱”“你的书法写得真好”“你的文章也好”……
“你的腿怎样了?好了没有?”rose的腿受过重伤。
第一次见面,两人毫无陌生感,就像熟识多年的邻家姐妹,亲切,自然。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我们网上相遇,现实相见,该有多深的缘啊!
一路感慨,想到那些屏幕前默默关注我的朋友,内心深处想说一声谢谢,感谢长期以来对我的关心和支持,也祝朋友们平安喜乐,事事顺利!
返乡一天,收获满满。讲真,生活的精彩,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