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为什么叫筑基,其实就是我自己学习计算机的点点滴滴,是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吧。正好那几年是PC时代快速发展的时候,也是见证摩尔定律奇迹的时候,286、386、486、奔腾处理器…,短短几年CPU主频从16Mhz到100+Mhz。
进入大学之后(不说大学名字了,怕被打,毕竟自己的化工专业是全国第一块牌子,自己差不多扔了本专业),记得大一就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操作(应该是DOS使用方面的内容)和ForTran程序设计(这个应该是大一第二学期的课程),这个应该是当时工科专业必学的东西吧,毕竟这玩意在当时是统领科学计算的,当时比所谓的C在科学计算上强了很多,后来在学校的很多实验室里经常看到跑ForTran的8088和跑BASIC的APPLE II。那个时候学ForTran的课真的是比其他课认真多了(虽然是一两百人的课,PS当时大一大二不进入系里面,都归基础教育学院管,所有像高数、计算机、社科等公共课都是上几百人的大课,这个也导致我们大三大四进专业后跟系里没有什么归属感,讲实话,后来毕业20周年回去的时候到系里都是满满的陌生感😓)。当时基础教育学院机房里的计算机基本上是80286,而且是基于Novell的无盘工作站(Novell应该称霸局域网很多年)。
大一刚进去的时候,虽然属于基础教育学院,但是化工系还是组织了新生座谈会,在会上有个刚大四毕业的学长讲了他的经历,当时是直接保送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原因是他当时在本科学了计算机的第二专业,并且在课题设计中做了一个化工的仿真系统,可能当时的大环境来说,化工毕业的不是特别好找工作,所以学长也是建议多学一点东西,到大三进系的时候也能挑个专业什么的,或者毕业后也有个别的技能,学长的话当时对我触动比较大,当时学校比较热门的专业都对其他系开设了第二专业,像计算机、应用数学、英语等,虽然最后没有第二学位,但是当时的心态是学东西,没有很多功利性的东西,所以在进入大一第二学期的时候努把力就进入了计算机第二专业的学习。
进入计算机第二专业学习之后才发现学习计算机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有趣,数学理论知识基础非常的重要,从离散数学开始到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都是以数学为基础的,程序设计倒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在这期间学了pascal、汇编、C语言,感觉难度不大,基础理论性的课程学的比较吃力,好在最后都挺过来了,三年半的时间基本上完成了计算机软件专业所有的课程。这里提一句,当年用的教材多年以后发现都是经典的教材,里面有谭浩强、萨师煊等大拿(虽然现在网上有人说谭浩强老师写的书不好,但是就当时作为程序设计普及教材来说算顶级了)。
如果说当时学习计算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上机实验时间不够,当时是到处找机会,还记得当时计算机系的机房只有本系的人才能去,我们第二专业的也只能上实践课的时候才有机会,那个时候计算机系的机器也是全校最新的,基本上是80386了,其他系以80286为主,幸亏当时自动化系的机房给其他系开放了,影响中好像5块一小时,当时在饭钱里省出点钱每周去一次,每次去之前都做好准备工作,不浪费一点上机时间,现在想想当前的小朋友们真辛福。后来大二大三的时候联合其他寝室的同学(好像一共7个人)凑了四千多的巨款组装了一台AMD486的兼容机,其中显示器还是上海的一个同学淘来的二手显示器(日本的,还需要110v变压器),然后是几个人排时间段上机,可想而知的艰苦。后来我们这个专业从事IT行业的也不少,还有一个同系的哥们大学就过了系统分析员,真的是膜拜,据说毕业后去了微软,我当年直到大四才考了个程序员出来。
关于那个年代的CPU,还不是Intel独霸天下的时代,特别是486的年代,除了Intel,还有AMD、Cyrix、TI等兼容芯片,后来渐渐的就变成了Intel和AMD双雄的年代。Cyrix原来是做80387协处理器(386时代专门进行浮点运算的处理器)的,在80486年代以廉价著称,号称能够基本达到同频Intel的性能,Cyrix在奔腾的年代被台湾的VIA(威盛)收购了,TI后来往移动芯片发展,很多诺基亚时代的智能手机芯片都是TI的芯片,再然后因为没有3G/4G基带的问题逐渐被高通代替。实际上一直到很多年后我才开始用Intel的芯片,原因主要还是AMD的芯片便宜。
关于那个年代的学习资料,基本上以书和杂志为主,那个时候学校也给力,很多买不起的计算机图书学校图书馆基本上都是各几天来一波,那个时候经常和同学守在图书馆等图书管理员把新书推过来,下手慢的话经常抢不到新书。报刊杂志看的最多的是《计算机世界》、《电脑报》、《电脑爱好者》、《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大众电脑》等,最有意思的是《计算机世界》报纸,好像当时每周二在报刊亭能买到,一份260版(差不多一半是广告),早上一节大课下了之后买一份,接下来的一节大课的时间就能过去了(这里要跟当时上课的老师说声道歉了),然后就是《大众电脑》这个杂志,简直就是游戏说明书,当时流行的PC游戏、各类游戏机的游戏攻略、秘籍、心得都在这个杂志上有;《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这个更多的是编程方面的技巧,对于当时没有互联网可查的时代来说很有用,我的很多DOS中断函数、WINAPI函数的知识都来之于这个杂志;另外《电脑报》的合订本是最爱,那几年基本上每年都买,特别是附带的光盘里面有一大堆共享软件。
关于游戏,其实我自己对游戏不是特别感冒,特别是对键盘鼠标操作要求比较高的游戏一直玩不好(可能是自己手的协调能力不够),只适合玩一些益智类或是RPG类的游戏,像大富翁、仙剑奇侠传、金庸群侠传、炎龙骑士团之类的游戏还能玩一下,红色警戒、DOOM到后来的帝国时代、魔兽争霸、暗黑破坏神、FIFA足球、雷电等都玩不好。玩游戏当时也是调剂一下,主要是太费时间。开始玩游戏的时候正好赶上学习汇编语言,然后就拿起工具一通乱改,最简单的是用PCTOOLS改存盘文件,弄个无限生命、无限金币什么的,后来游戏厂商也学乖了,存盘文件的数据从简单加密到复杂加密再到不看秘籍根本找不到地址,结果就是用普通方法根本改不了,这个时候台湾同胞出了个FPE神器,在DOS环境下常驻内存,玩游戏的时候直接呼出搜索游戏的内容改掉,那些游戏基本上没一个逃得过,后来金山公司也出了个类似的产品叫金山游侠,能支持windows下的寻址,再后来单机游戏也少了、Windows系统也严格了,这类工具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关于软件和那个时代的大神,那个时代的大神真的是太多太多,有点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往往一个人就能成就一个软件,像求伯君这样简直是DOS时代的传奇,最早版本的WPS就是一个人写的,据说还是用的汇编语言,当时WPS简直是一统DOS的中文字处理软件,根本没有什么wordstar、lotus什么事,后来与雷军一起写的《深入DOS编程》简直就是挖掘DOS功能的至宝,至于到了后来windows时代,因为Windows当年的技术壁垒和金山的策略没有及时调整才让office翻了天(PS还记得早期版本的WPS加密文档统一打开的超级密码是CTRL+求伯君的拼音);讲到求伯君就不得不提到雷军,当年也是大神级的人物,在加密软件、杀毒软件、财务软件都有建树的;如果说DOS时代计算机应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的回答一定是汉字处理,毕竟DOS是单字节处理字符的,而汉字是需要双字节的(当然现在用的Uni Code又不大一样了),当时CPU计算能力不够的时候纷纷推出汉卡进行汉字处理,好像当时的方正汉卡很有名的,后来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挂在DOS基础版本上的中文外挂也出现了,比较有名的是鲍岳桥的UCDOS(当时属于希望电脑公司),也是这位大神推出了国内第一家在线棋牌休闲游戏平台,当年平台上的升级、围棋、象棋等在线游戏火爆的很;中文处理也离不开中文输入法,当时最有名的是王永民的五笔输入法,全拼双拼什么的简直是渣渣,可惜我到现在还没学会五笔,2003年国家邮政局还专门发行纪念邮票“当代毕升-王永民”;DOS时代也是病毒泛滥的时代,而且掺杂了很多加密技术,要不怎么说DOS是漏洞百出、可玩性强的操作系统,当时中毒之后用干净的软盘启动,简单的病毒手工清除,复杂的就的用到杀毒软件了,最有名的还是王江民的KV系列,可以说有KV在手什么病毒都不怕,包括kv100/kv200/kv300,当时的也出现了软盘防拷贝技术,基本上使用特殊的手段往软盘非正常区写信息,但最后还是没能防住。顺便说一句,当年的软件正版化的攻防较量也是很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