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去祭奠素未谋面的先人?每年清明节,中国人就会成群结队的去上坟烧香拜先祖。一般来说,我们会遵循无利不起早的行事原则,而先祖祭拜要准备的琐事颇多且礼节繁琐。所以我猜测,先祖祭拜一定存在某种“利”。有人说,祭拜先祖怎么能用“利”来评判?其实不然,如果一件事或者某种行为是“无益”的,便会遭到摒弃。
在我思考这个问题无果时,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孩子大多比较烦父母“多余的”关心。具体表现是什么呢?平日里和气礼貌的孩子,在对待父母时多余的关心时往往会失去耐心,甚至会恶语相向以向父母表明自己不需要这种关心。而父母对此的反应呢?仍是不厌其烦的给予在孩子看来“多余的”关心。
这给我一种直觉,孩子一定是父母上辈子的超级大债主。不过我转念一想,父母如此付出,到底又从孩子那里获得了什么“好处”呢?
我仔细想了想,我觉得有两种好处是毫无疑问的。一是父母的基因得到了延续,二是“姓氏”得以延续。传统上会有养儿防老的观点,但是我粗略估计了下,考虑遗产的情况下,从经济上来说,培养一个子女的成本比子女照顾老人付出的成本要高得多。因此,我认为对父母来说,养儿防老的好处并不明显。
基因得到延续,这算是生命的本能,暂不展开讨论。那么,“冠名权”就成为父母在意志支配下所得到的重要好处。
想通了这一层,我明白父母才是债主,子女是背负着“原债”的。如果再往上推,个体只所以存在,全赖先祖含辛茹苦的将“香火”传承下来。那么如何“还债”呢?对于在世的父母而言,子女“孝”是重要的还债方式;对于已逝先人,先祖祭拜自然就成了一种“还债”的方式。
想到这里,我似乎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近之情:每一个中国人都背负着“原债”,而“孝”则是重要的还债方式。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似乎窥到“儒教”的奥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