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理财营的学习是在今年的8月份,是偶然也是必然,说偶然是因为在微信朋友圈见到理财营的宣传画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扫了二维码入群,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一直跟到现在;说必然,是因为在我的2018年度目标之中,我把学习理财、财务管理知识作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但是在实施细节上我只是考虑了自己看书学习,并未将参加学习班作为途径。
理财营里经常说的话就是“理财就是理人生”,在理财营呆的时间越长,对这句话的体会就越深,回顾这几个月的心路历程,可以用六个字来表达:稀缺、抱团 、把控。
01 稀缺
关于稀缺,我想从德国人煮鸡蛋的故事说起。煮鸡蛋我们都不陌生,以往我的做法就是早晨起来,鸡蛋洗洗放到水里,开火,煮上,然后去刷牙洗脸,搞好回来关火,这时候鸡蛋基本上也熟了。自己还觉得这样的统筹安排挺合理,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德国人煮鸡蛋的方法。德国人是怎么煮鸡蛋的呢?
这两年我们常常会提到工匠精神这个词,一般都会用德国人做例子,德国人煮鸡蛋的方式也将他们的工匠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会选择一个大小合适的容器,不会太大也不会太小,鸡蛋刚好放进去,加入的水刚盖住鸡蛋,因为水量不大,1分钟水就可以烧开,再继续煮上3分钟,关火,用余热焐鸡蛋3分钟,再把鸡蛋从锅里取出用凉水泡3分钟。根据德国人的研究,这个方法节约了4/5的水,2/3的热量,余热捂鸡蛋让鸡蛋刚好煮熟、营养价值也最高,用凉水泡了三分钟的鸡蛋最好剥壳。
这个故事和我所说的稀缺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看下稀缺的定义。《稀缺》一书的作者,经济学家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对稀缺做了这么一个解释,他说:
稀缺是一种心态,它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
加入理财营学习之前,我给自己加上了时间管理践行者的标签,也在自己的晨间日记上标注了“要事第一,要事第一”的提醒语。但是在一阶学习不久之后,随着老师的授课、同学的分享和学习的深入,我思考越来越多的是自己是不是真的明白了自己要什么?正如吴老师问我们的,我们实现财富自由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为此,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回想起我的工作来说,很多工作在一起的时候,我确实会按照要事第一的原则去做区分,但因为体制内工作的原因, 很多时候要事第一的原则还是会不得不转化为deadline第一,很多的事情会占据不少时间但是意义不大。
思考和分析了自己的工作价值和模式之后,我反映过来,自己的这种做事方式其实就是稀缺作者所说的稀缺心态,它不断俘获我的注意力,虽然也读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也知道以终为始的道理,但是真正在践行之中,我并没能够很好地实现。
在想清楚了这一点之后,加上刚好学习了微习惯养成的方法,我迅速调整了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番茄工作法的5分钟间隙由原来的看手机、刷微信改成了自己原地跑步;很多事情做了授权和分解,实现的速度比以前快了;给自己一个小目标,8000步或者3公里跑,每周完成5次,最少不能少于三次……
微习惯的践行和思路的调整让我的工作、学习效率都提高很快,业余学习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是我从稀缺性心态到精细化设计的第一个转变,也是非常重要的变化。
02 抱团
加入理财营学习之前,我对于“社群运营”、“”圈层“这样的词基本上停留在字面理解上。其实仔细想来对于社群我并不是没有过接触,大概在2016年前后,小区里的一位做网红蛋糕的老板,忽然宣布自己要举家搬迁到上海,在他去上海半年之后,突然有一天拉了一个群,然后开始在群里做各种主题的公益讲座,有时还会邀请其他人来做一些演讲,我在这个群里呆了很久也不明白到底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不知道他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渐渐了解到,他去上海是参加了一个教练式技术的培训并拿到了证书。通过百度,我大概明白这是一个很贵的培训,是国际认证的,但是对于通过这么一个培训就能做所谓的”教练“持非常怀疑的态度。
这个社群运营3-6个月左右(具体时间记不太清了),有一天他突然宣布,从现在开始,所有在这个群里的人,需要交年费成为他的会员,一开始的价格是299,但是第一批会员可以享受优惠价199。而且按照他的计划,后面一年再续费时,老会员可以享受299的价格,新会员则涨价到399;与此同时,他开始承接一对一服务的咨询,价格很高,我印象中1999/次或2999/次。因为我是他的蛋糕店忠实拥护者,他送了我半年会员昨为生日礼物,那半年里我从不相信有人会做他的会员到看他不断秀收入、秀一对一咨询.....
当时的我对社群运营没有任何的概念,但是现在回顾起来,其实这已经算是我早接触的社区运营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第一次见到“圈层”这个词。
对这个词有更深入的体会和理解却是在我加入理财营之后,此前的学习中也曾经报过线上学习,但是没有接触过理财营这种学习形式。最开始接触时,有些新鲜感,也有些不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于社群、圈子文化理解的深入,总是会想起不知道在哪里看到的一句话“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认识谁”。换句话说,你的圈子决定了你的高度、你的格局。
曾经有过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老板给直播平台的女主播打赏花了好几百万,很多人容易想歪,就在这时,这位老板获得了参加直播平台年度盛典的机会,他借此机会提升了自己品牌的曝光率,结识了不少商界大佬,成功地拓展了自己的圈子,还获取了投资。也许这个故事比较极端,但是对我理解圈层的概念却很有帮助。
加入理财营学习之前,体制内工作的我拿着一份固定的收入,不是月光族,会储蓄,会做保守的投资,也在合适的时机买了房产,过着稳定的生活。但是这么一成不变的日子总是让我隐隐觉得有点不对劲,理财营的学习中,结识了很多勤奋好学的小伙伴,让我想到的那句话就是:那么优秀的人还那么努力,你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回想起来,因为我此前的工作生活环境比较单一,舒适区呆惯了,生活也还过得去,想要努力、改变的意愿自然就比较弱。更糟糕的是,我所在的环境中大家的优越感还比较强:我们只谈情怀,不谈利益……就像小狗钱钱所说的那样,金钱够花就行了,谈多了就俗了。
密友五次元理论这么说道:“与你亲密交往的5个朋友,你的财富和智慧就是他们的平均值。”理财营的学习让我的踏入了一个全新的圈子,在这个积极向上的集体中,大家都在努力前行,我在不觉中也不断提高了自我标准,比如从一阶鼓起勇气参加分享到二阶、三阶次次主动分享,从怕提笔写东西到简书不断输出,从原先的时间管理饯行者自我升级到终生学习者……这一切都是理财营抱团的成果。
有人说你的圈子就是你的未来,舒适区的圈子犹如温水煮青蛙,而奋斗圈的人都在抱团前行、快速成长,这是我在理财营的第二点收获。
03 把控
我没有用“控制”,也没有用“自律”这个词,因为控制这个词此前我的理解更多的源于管理学上对管理职能的界定,就是法约尔定义的管理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职能中的控制,更多指的是对计划执行过错中的纠错和修正行为。“自律”在这里外涵又稍微偏大了一些。还是举个例子来说明我想表达的含义。
在最近一个月中,我完成了这样一个“断舍离”小目标:30天的时间,从第一天开始仍一件东西,第二天仍2件,如此下去,……一直到第30天,扔掉30件。
打算实行这个任务的时候,我没有多想,想着这比我们的复利思维模式要容易多了,肯定不难完成。执行到第三天的时候,我突然想还是算算吧,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用上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后,我发现自己要在30内扔掉465件东西,知道自己要扔掉这么多东西之后,轻松的心态开始变得有些沉重,不过我很快调整了自己,对家中、办公室里的东西进行扫视,发现了一些早就该整理的死角,任务也开始顺利推进。任务完成的最后十天,我觉得自己见到任何东西的时候都是两眼发光的,第一反应都变成了这东西是不是应该扔掉……
这个任务现在已经顺利完成了,我也已经给自己制定了第二阶段的任务,但是它的完成让我联想到,任何事情的完成,其实都需要你能自我认知和准确把控,有时还需要精准把控。我们学习理财,说到底还是你要能很好地把空金钱,这种把控,首先体现在你的财务规划,而不仅仅是你需要赚更多的钱;也体现在你将自己的思维模式调整到各类事情的处理和运用上,大到你对未来的展望、投资比例分配,小到比如最近熊市的时候怎么入场,每件事情其实都是你的把控能力的体现。
《好好赚钱》这本书中有位年薪35万的迪娜,收入高、消费水准也高,生活一团乱麻。好的工作和好的收入不代表你就有好的未来。收入的高低和你的生活情况不一定直接成正比。把控能力才能让你的日子怡然自得,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财就是理生活。
从逻辑上来说,作为理财小白,我的思维升级之旅就是:调整自己的稀缺心态,融入抱团的小世界,在不断准确把控中,理人生,希望早日实现财富自由,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