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过一篇文章,有些情节总是时不时的跳出来。
我不写出来,它们好像饶不了我。
这篇文章是弟兄三个中的老大写的,写的他们弟兄三个的一些童年往事,这只是铺垫,后来直奔主题,因为一些矛盾,弟兄之间反目成仇,做大哥的那份自责揪心和懊悔,让人看了泪目。气氛烘托到那里了,泪水涟涟竟是如此畅快,做大哥的那份揪心,让读者竟找到了情感的发泄口,令人深思!
这个作者,就是老大,在他十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二弟八岁,三弟六岁。他是老大,父亲又在几十公里的矿上上班,他只好辍学回家,里里外外,既当爹又当妈。
那时家里一贫如洗,债台高筑,为了让两个弟弟吃饱,他经常饿着肚子,去上山拾柴,回来的路上经常两眼发黑,一头栽地上,不知过了多久,自己醒过来再背着柴回家。那一段苦日子,因弟兄们之间互敬互爱竟成了作者成年后最美好的一段回忆。
后来各自成家,大哥得到一个去父亲煤矿的名额,端了铁饭碗,后来又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成了村里羡慕的公家人。
二弟在村里小学当老师,后来又调到镇上,日子虽不富裕,但也急不着。
只有三弟,没有上出学来,也没啥一技之长,在家里守着几亩薄地,早早结婚生子。
矛盾就出在,老大卖了老家的房子,而刚好三弟因为计划生育被罚了款,老大的五千元房款给老三交了罚款。当时老三给大哥打了借条。
若干年后,老大单位换房子钱不凑手,去老家找三弟提过这事,三弟媳妇一把把话抢过去,说家里没钱。后来大哥在三弟家住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口袋里的借条没了,他不好意思说,自己默默的来回找了好多遍,没找着。
又过了若干年,老大带着女儿女婿还有外孙回老家过年,他三弟满家子热情招待,酒过三巡,突然提起借钱这事,老三媳妇一下火了,让拿借条,说见到借条给钱,没有借条不给,老大本来就怀疑借条让这两口子拾去了,现在看到老三媳妇的样更做实了这个想法。
三弟光低着头不表态。老大媳妇也满肚子委屈,按理说借钱还钱,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可老三媳妇就不认。
最后闹到大哥深更半夜把女儿女婿都喊起来,不在这里住了回家。
泪点来了,三弟站在门口,张开双臂拦着不让大哥一家走,被大哥一把拽开后,又跑到大门口拦着,继而号啕大哭!写到这里我已泣不成声,心里的五脏六腑仿佛揪在一起,扯的生疼。
作者的结束语是这样写的:三弟,你知道吗?那一夜从你家里出来,成了我这一生做的'最懊悔的一件事,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请你原谅大哥,大哥知道错了!
谁对谁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手足之情,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消失,反而会在不经意间肆意生长,那些反目成仇的兄弟姊妹,他们脸上的倔强终有一天会化作深夜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