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蜗居》火爆了三年之后,我搜来看完了全剧,简直是在把一切美好的事物慢慢撕碎给人看,如鲠在喉,整颗心都在下坠,压抑难过了好久。
当时的观剧感受,更多的是心疼深情赤诚的小贝蒙受欺骗和背叛,痛惜有着天使般的模样,会被《鱼眼里的爱情》故事感动的海藻,一步步坠入无法回头的深渊。小贝和海藻始于温暖、美好、让人艳羡的爱情,却在现实生活庞杂的生存因素中迅速腐朽,如同美味被细菌侵蚀。
而今,当身处人潮里被裹挟着前行,时常会想起《蜗居》里的各色人物,有了更多的感悟,并时时警醒自己。
《蜗居》,一个由房子引发的灾难。主人公远大的理想在巨大的生活压力的冲击下变得支离破碎,最终将精神层面上的理想定格在了物质层面的房子上,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剧中塑造的人物都颇具争议性,很多人看了本片后都骂看起来清纯善良的海藻天生本质的虚荣和放荡,却对《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文佳佳恨不起来,因为剧情中没有还原她的“小三儿”史。影视作品,很难全方位无死角地展示一个完整的人,观众便容易被这种“断章取义”所误导。所以,看《蜗居》,针对人物进行讨论并无太大意义,个体只是时代背景下生活真相的缩影,随波逐流、疲于奔命、狼狈不堪、悲喜交集,它逼迫你直面人生的惨淡一面,正视鲜血的淋漓那刻。当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才能感受到角色最无奈,卑微或肮脏的一面。
正如我身处校园之时,无法体会海萍对刻薄上司的抱怨,”勒索“份子钱的不满,强制加班的愤恨;更看不惯她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名牌大学生,竟然为了几滴油跟邻居争执算计。在狭小逼仄的空间里,狭隘刻薄的邻里间,备受剥削的工作中,她从一个怀揣梦想、眼神发亮的女孩儿,变成了令自己都讨厌的满怀怨气的世俗泼妇。
“ 在这个世界上 ,到处都是地雷,一不小心就会踩到,和平年代更是如此。”老实如苏淳者,为了挣外快养家糊口,却稀里糊涂被判了泄漏商业机密的罪行;温柔傻气如海藻者,在与艰难现实的初次交手中都彻底战败,在老谋深算、运筹帷幄的“魅力大叔”面前缴“身”投降。你永远不知道在得到或追求一些东西的时候将会失去什么。
《蜗居》中没有纯粹的坏人和好人,有的只是在不健全、不规范的社会体系和不良的社会风气之下,被扭曲化和尖锐化的人物性格。正如小贝和海藻的爱情,如果放在真空的环境中,或许会永垂不朽,但敌不过现实杂菌的侵蚀。那些口口声声说自己决不会如何如何的人,只是没有面对被诱惑的机会。有时候,犯错只在一念之间,便无法回头。自身的能力要能够匹配欲望,人格的自我修炼要能够驾驭内心的贪婪,才不会轻易毁于诱惑对人性的试探。
年轻气盛之时的不谙世事,自以为懂了许多道理,初见生活的真面目,才顿觉人的苟且和渺小,越活越觉得应该怀着谦卑的心态对待一切人、事、物,如果可以,尽可能的以利他心态去处事,不为换来被尊重或利益,只为遵循自己内心。至于公平,只是个相对的概念,我们除了自己加倍修为,其他能做的还有什么呢?
《蜗居》虽展现了近乎残酷的现实,却也在最后借巴菲特的“永远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不管在任何年代,任何社会任何经济环境下,投机的风险永远要大于投资。也许从短期来看,一次投机或许会让你获利很多,但是从长远来看,任何一次投机就会造成全盘皆输。
只要有信念,有追求,只要坚持,一定会比随波逐流,行得远,行得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