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元旦过得如何呀?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single lady or lonely boy,想必这几天是尽量避免出门的。
Becasue 只要到大街上一站,你就会发现成群结队的信男信女就爱在这个“举国同庆”的日子“牵手同秀”。当你作为一名信仰独立自由自主的新人类出现在需要排队拿位的小餐厅并告知一人用餐时,想必那服务员的眼神都明明白白地暗示着你“凑什么热闹啊?”
即便如此,我也不认为出街就得拉上哪位,貌似宣告全世界“我活得很热闹”。因为一个人也能活得很嗨,去哪逛街不用在意身边的人等太久,去哪吃也不需要迁就谁的口味,去哪发呆也不用怕尴尬找话题聊天。
一个人不仅在外面玩得嗨,屋里更能嗨起来。
譬如,看看《NHK 72小时》纪录片。
首先申明:1.我没有看纪录片的习惯 2. 我从来不看动物世界 3. I am not a nerd.
但是,我真的好喜欢好喜欢好喜欢好喜欢好喜欢 这系列的纪录片。
也就是说,这部纪录片绝对适合任何一位没耐心没兴趣,被好莱坞惯坏品味的人类所观看。而且越看越入迷,越看越觉得“这尼玛就是我啊!”,越看越不禁赞叹“这片子太写实太热气腾腾了!“ 甚至激发了我是否可以接触接触制作纪录片这行当。
《新宿二丁目 午夜中妈妈的味道》
这集是这部纪录片推荐度最高的,通称现实版的深夜食堂。小餐厅由夫妻二人经营几十年,每天晚上凌晨开始营业,直到早上9点才关门。
最能反映深夜食堂的在于来的食客有着各种各样的群体,有人提着公文包瞒着家人性取向擦着指甲油来和朋友聚餐,有人生为女儿身终于在母亲归土后可以畅畅快快地以男生风格行事的人来跟老板娘闲聊,还有人白天是护理人员晚上是酒吧的妈妈桑等等。
总之,各色人群到了这家午夜食堂都能感到自身平等的存在,把这看作一个大家庭,一个避风港,相互支持,各诉心事,各寻温暖。
《化妆间里的女人们》
作为女孩子嘛,自然对化妆题材的比较感兴趣,而这集就刚好讲到了日本车站的一大特色-车站的化妆间。每个女生都有独立隔开的化妆间,前台可以选择各类化妆品和租用所需的美容仪器,每一细节都照顾到女生爱美的小心思。
千万别以为这跟舞台后的化妆间没两样,它的亮点在于来这的人目的都不一样,可能是去参加朋友的聚会,第一次参加工作面试,刚爬完山下来梳妆一番,又或者只是想美美地回家。当看到年过半百的阿姨小心翼翼地勾勒着眉毛,卷着秀发时,真是发自内心的感谢自己拥有着女儿身,可以明目张胆地捣鼓这么有趣的事情。
从这点来看,这集也特别适合男生看,why?这样男生就能明白女生想打扮得漂亮,拥有姣好的身材并不是为了取悦异性,而是取悦自己。
咱生来一朵花,怎能委屈了初心?
《歌舞伎町的美甲店 女性的幕后》
近一年来我也爱上了折腾指甲,渐渐地变成那种一涂上黑色的指甲就有种“来者何人,恶灵去散”的女生。一开始还有点害羞,大概是从小的环境产生的偏见,那种涂了指甲的女生就是坏小孩的想法总在脑海里一遍遍敲警钟,不时感到惭愧。
但是后来在美国不管是小镇交流还是在纽约读书,女孩子常常会有girl’s night的聚会,而在一起涂指甲油也变成了一种社交手段。
在纽大读书更是如此,又是在纽约那么高调的城市,有点想法的女生都会在指甲上想花样。艺术学院的一般爱自己乱涂,五颜六色,涂得坑坑洼洼都没关系,反而是种酷。
而商学院的女生往往会固定时间到美甲店修整,修整成干净明亮的法式,好像这样才能在面试投资银行时暗示道“我可是很有修养的,很聪明的。我才是不会给公司在顾客面前丢脸的人选。”
总之,美甲的女生就像披了一副铠甲,不服来战。
《冲绳的不眠理发店》
在国外剪头发都很贵,而且技术不一定过关,大多数留学生都会选择回国修剪头发。有次跟两个朋友聊天得知她们的发型师7年都没有换过,根本不敢换,因为产生了依赖性。这又让我想起了我妈,跟我妈比起来,我就是一糙爷们。
她的精致总令她走在时代的前端,比如十几年前就开始进行现在”河狸家”提供的上门美容服务,剪头发也是几十年如一日地跟着一个师傅。妈妈对他们很信赖,把他们当知心人看待,有时我想他们会不会知道的比我还多?
现在的我也感受到,进入理发店的几个小时就像一个冥想的过程,碰到好的发型师,整个过程都是安心的放松的。我不喜欢传播负能量给任何人,但我喜欢倾听旁边那位大姐叨叨婚姻叨叨小孩,那位学生奶声奶气地让人叫她小妖精或者观察一下那位面无表情随母亲设计发型的小男孩。
通常当我一头崭新的造型走出理发店时,心情都是雀跃的,一想到别人什么反应就像曼妥思丢进了可乐里,兴奋个半天。所以理发店也是魔法屋,心情一下变明朗的魔法屋。
没什么人完全普通的,也没什么很特别的,都是在活出自己的精彩罢了。
“生而为人,实在是太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