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龙胜虽然穷山僻壤,但是这里也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一部分,这里也不乏勤劳而热爱生活的人民。
龙胜这个山旮旯里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叫岭背。岭背依山傍水,距离321国道有一条大河,在那个穷困潦倒的年代,这里联通外界依赖的是一座木桥。
这座木桥每年都要重修多次,因为每年都会发大水,每次大水都会把木桥冲走得只剩那两个桥墩。
桥墩所在的地方,有个平缓的河床,那是整个村的孩子最早与水嬉戏的圣地,应该也是这个村的孩子最早学会游泳的地方,那是很多岭背孩子抹不去的记忆之地。
这里有户人家,妈妈姓潘,爸爸姓杨。
潘妈妈出生在19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她常常说自己是“解放牌”。
潘妈妈自幼丧父,爷爷是家里唯一的男性,潘妈妈的妈妈与父亲用力的支撑着整个家庭,一生没有再嫁,因为生的是三个女儿,在村里以及亲戚中经常被挤兑,潘妈妈很多年后说:我永远记得被亲戚骂过的那句话“你只晓得看人吃,不晓得看人家做”,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句话,所以我只能拼命去做事。
经过当年所有中国人民一样的困苦,潘妈妈在妈妈与爷爷的含辛茹苦下也出落成水灵灵的大姑娘。
42年出生的杨爸爸一米五出头的小个子,自幼丧双亲,被好心的伯母拉扯长大。15岁就从龙胜最远的乡下来到距离县城不远的铅锌矿打工,凭借勤劳练就一身大力,再凭借这身力气脚踏实地的在铅锌矿开槽挖矿得以度日。
当年的龙胜铅锌矿属于铁饭碗,杨爸爸似乎过上了好日子。
铅锌矿距离岭背不远,潘妈妈经人介绍与杨爸爸认识了,没有任何花前月下,潘妈妈只是觉得家里必须要有个男人,杨爸爸觉得也回不去那更远又无亲无故的家乡。
于是,杨爸爸成为了一名上门女婿。
与万千中国人民一样勤劳的潘妈妈与杨爸爸凭借勤劳肯干,小日子一天天变好,他们相继生下两儿一女。一大家子其乐融融的生活在简朴中。
杨爸爸与潘妈妈成为了村里的养猪能手,别人一年才能卖一头猪,他们一年要卖好几头。
当年卖的猪是要换成粮票的,也不是你想卖就能卖的,需要符合各种规定。
岭背距离321国道的大马路有条河,想要卖猪必须要淌过那条河,河上是村民搭建的简易木桥,想要抬一头几百斤重的猪走过去是不可能的。
杨爸爸把准备卖的猪赶进河里,在河里推着猪屁股游到河的那边,终于踏上321国道。
本来在家里称够重了的猪,攀山涉水来到卖场一称,又不够重了。
给猪过称的人要杨爸爸把猪拉回家养够了再来卖,欲哭无泪的杨爸爸只能灵光咋现,因为每头猪卖了后还要再返给卖猪人一些肉,这个数额抵扣差重的斤数绰绰有余,杨爸爸软磨硬泡,终于费尽口舌,把返回的猪肉拿来抵扣不足的称的重量后,千辛万苦才把猪卖掉。
在那样的年代里,想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是多么的不容易。
终于,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进了这个山旮旯。乡里也响应号召开始培养制作酒曲的人员。
80年代初期的农民生活的一日三餐里,如果能有一碗酒来点缀,那将是辛勤劳作一天的人们最美好的生活享受。那样的美好是现在人们花样繁多的消遣后体会不到的酣畅淋漓。
一拨人两拨人去参加学习归来依然没有摸索成功,当年的酵母液酒曲怎么样才能带回龙胜培育成功,怎么样才能把米和红薯以及玉米这类高淀粉转化成酒?
响应改革号召而屡次失败的村公所迎来了杨爸爸的自告奋勇。
杨爸爸终于把酒曲培育成功的技术带回到龙胜。龙胜终于有了能把红薯变成酒的酒曲,虽然是不好携带的液体状,但是也不乏对酒趋之若鹜的美好向往的人们,他们甘愿抛开其中不方便的困扰,也要一品这能带给人们不同感受的美味。
杨爸爸有个女儿叫杨妹,她亲眼看到了天还没亮,门口就排满了等候买酒曲的人们,他们有的提着竹筒,有的拿着铁口盅,都在等待杨爸爸酒曲的售卖。这些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灿烂笑容,这些笑容深深的刻在杨妹的心里。
杨爸爸夜以继日的琢磨如何把液体的酒曲转变成固态的形状。
终于,用竹筒装的酒曲变成了一包一包的成品。龙胜乡村的小卖部家家都摆上了杨爸爸制作的酒曲。
杨爸爸成为了龙胜第一名万元户。
他买上了自行车,又买上龙胜第一辆本田摩托车,还在岭背盖起了第一座砖房,这座砖房应该在龙胜的乡村里也是名列前茅吧,80年代,他还在龙胜县城花两万块钱买了一座旧房子,这篇文章就是躺在这旧房改建的房子里写好的。
当年岭背的对面河有个道班,是国家维护当地公路的单位。那里有台黑白电视机,承载着河两边的村庄对外界的渴望,每天晚上吃过晚饭的时候,这间摆放这台电视的房间,总是挤满了人,这些人每天睁大着充满渴望的双眼争先恐后挤进来。
杨妹也是挤满了人中的一个,当年的《霍元甲》好像就是在那里意犹未尽看完的。
龙胜供销社进了三台熊猫彩色电视机了!杨爸爸抱回来了其中一台。
于是,杨妹的家里每天晚上也挤满了人。24寸的电视也经常摆放在门口,黑压压一片的村民就是《我和我的祖国》里观看女排比赛一样的场景。
杨妹当年也是跑上跑下去摆弄楼顶上的电视天线的人,家里的楼顶最高处的信号接收架刚好能通过山坳对得上和平基站的亮点。
家里用的是那种每天翻一页的日历,当年的电视预告被杨妹认真的记在这一本本日历的背面上。《陈真》《再向虎山行》《血凝》《射雕英雄传》等等影片就这么被停留在岭背汇入杨妹深深的脑海里。
后来,村里建起了混泥土桥,当面的桥梁建设中杨爸爸也是担当了主力。有了桥之后,整个村的日子不知不觉有了改变,杨妹也不再记得村民们是什么时候不再挤满自己家看电视了。
杨妹坐在杨爸爸英姿飒爽的摩托车后面去和平乡里上小学了,每周回来一次。
杨妹的奶奶总会在和平乡里的每个圩日早早来到和平小学。杨妹总会透过窗口远远的看到奶奶站在屋檐下的身影,只等着下课铃声响起,就会飞奔过去,扑进奶奶的怀抱,在奶奶爱抚的目光中一同来到集市里,找到某个饮食店的空位坐下,买一碗米粉,把奶奶带来的糯米饭伴进米粉中,就那样狼吞虎咽的沉浸在奶奶慈祥的笑容里。
那样的美味在以后的日子里再也寻不到,想起奶奶的样子总令杨妹不由自主泛起泪花,那是中国千万个奶奶经过穷苦年代后一如既往疼爱孙女的样子。
再后来,杨妹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龙胜县中学,杨爸爸送了一辆当时最新款的小跑自行车给杨妹,每个周末杨妹都会欢快的骑着自行车从龙胜往岭背赶。
班里的很多同学也是用杨妹的自行车学会了骑车。杨妹还骑着这辆自行车去到很多很多同学家,这是那个年代不一样的同学情。
2019的国庆节到了,杨妹带着儿子涛哥和几个朋友一起去老李的深山养鸡场看看。来到乐江乡镇上,杨妹需要买些礼物,带着涛哥走进一家超市,杨妹指着超市门口的摊子对涛哥说:你看,那是你公公生产的酒曲。
涛哥拿起一看,兴奋的说:真的呢!
我说:当然了,乡村的这类店铺基本都能看到你公公生产的酒曲,公公的名字在整个龙胜某个时代具有很大的意义,很多人调侃说喝醉酒了就要骂他。
从鸡场出来,杨妹回到了她生长的地方,潘妈妈正在球场乐呵呵收晒好的稻谷。
很多很多年前,村里有头牛摔死了,因为是村里的共有财产,这头牛被肢解成一块块摆满这块当年叫做“晒谷坪”的地方,它将被一家家村民领回去,杨妹还记得当时自己和一堆伙伴是如何兴高采烈的围着晒谷坪不停的欢呼,那是对生活中许久才迎来的一顿肉的美味的渴望。
当年的晒谷坪已经变成了停车场,停满了不同的车辆。
杨妹的儿子涛哥被潘妈妈叫住,要他过来帮忙收稻谷,涛哥问婆婆:稻谷拿来干什么?
杨妹一听就气不打一处出:稻谷拿来干什么?饭是米煮成的你都不懂?
“我知道,我不懂为什么要晒它”。
今年已经77岁的杨爸爸今天不在家,潘妈妈说他开三轮车送货去永福了。
杨爸爸是个执拗的人,77岁的年纪也从来不觉得自己老,很多事还要跟年轻人抗衡。
村里很多人家都在养稻花鱼,杨爸爸今年年初也决定把家楼下的那三亩田围起来。
决定了就干,两个人起早摸黑,加上村里好朋友的帮助,当然,这个好朋友也是他们同龄人。四个老人凭借双手,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围好了三亩田,还在田边焊接好了个仓库房,那是新的酒曲包装厂房。
潘妈妈说打算把旧房子拆了起新楼。如果真的起新楼,这将是潘妈妈与杨爸爸起的第5座房子。
潘妈妈与杨爸爸有很多执拗的地方,说不听,劝不得。他们积极向上的活在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世界里,依然用他们自身绵薄之力努力在这个新时代占有一席之地。
当年的万元户风光已经不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创生出无数他们听也听不懂的賺钱方式,可是,他们依然充满热情的努力去拥抱这美好世界。
孩子们出生在美好的年代里,他们已经无法体会得到我们对现在国家富强起来后产生的感情,我们在观看阅兵的热泪盈眶他们也许觉得我们矫情,可是,我还是想把我所经历过的某些事告诉孩子们,我希望孩子们能在不同人的身上感受到更多,希望他们能珍惜现在的生活。
那个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万元户就是我的爸爸,我就是当年龙胜第一个万元户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