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有经典名句:“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文化圣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的主将,作为一名坚忍、无畏的文坛猛士,鲁迅曾以手中的巨笔为中华文化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并因之升华为“民族魂”,赢得世人永远的赞颂和尊崇。
我们任何时候都非常需要鲁迅这样的作家,有嫉恶如仇的个性,有深明大义的情怀,有坚守正义和真理的决心,可以督促着社会文明发展。可能有人会说,鲁迅的文章难以读懂,从另一个角度讲,可能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思想非比寻常的深邃,让年轻学子不容易领悟。但鲁迅精神并不过时,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该走近鲁迅,学习鲁迅,继续追随鲁迅的脚步前行。
鲁迅的思想和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丰富、最深邃、最宝贵的财富,并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前进的重要精神源泉。他的爱国情怀、“立人”思想、“拿来主义”、对被压迫者的关注和同情、对“韧性战斗”的坚持、对中华民族奋发崛起的追求,无不彰显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自信。鲁迅先生那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情怀;“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革命情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情怀,无不闪耀出一种美丽的人性光辉。
读鲁迅的作品尤其是先生最后十年在上海写下的大量杂文,可以说是“增之一分则嫌多,减之一分则嫌少”。“言简意赅,要言不烦”,“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文风。他绝不会将文章“短的拉长,长的更长”,不像现在的某些编剧,把一篇短文,一件小事生拉硬扯,愣是能改编出几十甚至上百集的电视连续剧,真的成了懒婆娘的裹脚布,臭长。
鲁迅有一句名言:“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可以充分说明先生的勤奋,鲁迅晚年的创作可以说达到了高峰,人生中的最后十年是他的“丰产期”。这和他的笔耕不辍是分不开的,即使在病重时期,他从未停下他手中的笔。
鲁迅像一面镜子,把人性的温情和光辉反射给了社会,让社会上每个人尤其是底层劳动人民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和阳光。鲁迅也把人性的冷漠和阴暗反射给了社会,让人们看到了自身的自私,麻木,虚伪,狂妄,等等,看到了人身上所隐藏的动物本能。
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让学生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继续吸收向善的力量,也汲取批判的精神,古人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让长期处于温室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们,接触一些冰冷的提醒,未尝不是一种理智之举。
鲁迅精神,永不过时,鲁迅文化,魅力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