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知识点滴(七):上哼下叹

很多人唱歌时总遇到“哼不对”的问题:想把声音哼在高位置,结果一开口就提喉、刮嗓子,要么声音飘在嗓子眼没力气,要么憋在喉咙里唱得费劲。其实核心症结在于没做好“上哼”与“下叹”的结合——只盯着“哼在哪里”,却忘了用“下叹”的气息托住声音,两者脱节,自然唱不出松弛又有亮音的效果。

要让上哼下叹真正结合,首先得搞清楚两者各自的“定位”。“上哼”不是用嗓子使劲挤高音,而是让声音集中在眉心附近的高位置共鸣点。你可以先闭上嘴,像平时轻轻琢磨事情那样哼“嗯~”,手轻贴眉心,能感觉到轻微震动就是对的;要是喉咙发紧、脖子僵硬,说明哼的位置太低,落到了嗓子上。而“下叹”也不是刻意憋气或收腹,更像累了时自然叹气的状态:轻轻呼出一口气,腰腹两侧会跟着微微撑开,像给气球慢慢充气,这种“沉下去”的气息感,能让气息稳稳托在腰腹肌那里,而不是堆在胸口或喉咙。

两者结合的关键,在于“同步发力”,就像拉橡皮筋——“上哼”是往上拉的那一头,“下叹”是往下拽的那一头,只有两头同时轻轻用力、保持平衡,橡皮筋才能有弹性,声音也才能既有高位置的明亮感,又有气息的支撑力。要是只“上哼”不“下叹”,声音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飘得没根;只“下叹”不“上哼”,气息沉在下面出不来,声音就闷在喉咙里,怎么唱都费劲。

给大家一个简单易上手的“结合练习法”,分三步就能找到感觉:

第一步,先找“下叹”的支撑感。双手轻轻放在腰腹两侧,想象面前有一根软乎乎的面条,你要把它慢慢“吸”进肚子里。吸气时,腰腹慢慢向外扩张,手能感觉到轻微的顶力;呼气时,别一下子把气放光,像用手指轻轻捏住面条慢慢拉长,腰腹保持微微撑开的状态,同时轻轻呼出“哈~”的声音。这时你会明显感觉到,腰腹肌一圈有持续的、不紧绷的力量,这就是“下叹”的气息支撑,记牢这种“腰腹托着气”的感觉。

第二步,加“上哼”,保持“下叹”不丢。在第一步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腰腹的支撑感——别让腰腹松下来,接着顺着吸气的方向,轻轻哼出“嗯~”。哼的时候要注意:声音要小,重点是让眉心有震动,同时腰腹的支撑力不能丢。就像你一边用手托着杯子(腰腹用力),一边用嘴轻轻吹杯子里的吸管(声音上哼),手不能松,嘴也不能使劲,两者要同时发力、互相配合。如果哼的时候腰腹松了,气息跟着往上跑,就赶紧停下来,重新叹气找支撑,再从头来。

第三步,开口唱,让结合更自然。等“哼气同步”的感觉稳了,就可以换成简单的音来练,比如“啦~”。开口前先叹一口气,找到腰腹的支撑感,再把“啦”的声音往眉心的方向送,就像声音从眉心“飞”出去一样。不管唱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腰腹的支撑都不能松,也别因为想唱高就抬喉咙。比如唱“啦——”时,腰腹始终保持微微撑开的状态,声音一直“挂”在眉心,哪怕音高变化,这种“下托上挂”的感觉也不变。刚开始可以唱慢一点,一个音一个音找平衡,熟练后再加快速度。

练习时还要避开两个常见误区:一是把“下叹”变成“下压”。有人觉得“气息要沉”,就使劲收腹、憋气,结果喉咙更紧,反而把气息堵在下面。其实“下叹”是放松的下沉,就像叹气时的自然状态,腰腹是“撑开”不是“紧绷”,越放松越容易找到支撑;二是“上哼”时丢了气息。一专注找眉心震动,就忘了腰腹的支撑,气息跟着往上飘,喉咙自然发紧。这时可以多提醒自己:哼的时候手别离开腰腹,感觉腰腹一直轻轻顶着,声音才不会“掉”回嗓子里。

其实上哼下叹的结合,本质是让“声音”和“气息”拧成一股劲——气息沉在下面托住,声音挂在上面发亮,两者同步发力、互不脱节。每天花5分钟练一练,先找下叹的支撑,再加上哼的位置,最后开口唱简单的音,慢慢就能找到“气息托着声音走”的感觉。等熟练了就会发现,以前提喉、刮嗓子的问题不见了,声音变得又松弛又有亮音,唱再久也不觉得累——这就是上哼下叹结合的魔力,让气息和声音真正“连”起来,唱歌才会又轻松又好听。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