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中国人,大概都熟悉这些场景吧:
场景一:初来世间全家喜,顿把希望寄其身
小的时候,大概还没有上学的时候吧,到了饭点,孩子因为顽皮而不想吃饭啦,父母便想尽一切办法─软的亦或硬的,必须得让我们把饭吃了。名曰:一切皆是为了你好!
父母听说某某机构可以开发幼儿某一方向的智力,便不问孩子的愿意与不愿意,只顾强硬的把自己亲爱的孩子塞进那个机构。名曰:一切皆是为了你好!
这个时候,大概还是年轻的父母,最幸福的活动便是逗弄着自己的小儿顽皮;这个时候,孩子也已经成为年轻父母家里家外最大的话题了。而且大部分父母的工作动力,也已经成为了那句老话: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所以才这般的拼命!
这个时候,爷爷奶奶似乎最幸福的时刻或者是唯一最有活力的时刻便是含饴弄孙了吧。除此之外似乎在无其它事儿能够引起爷爷奶奶这么大的生趣了吧。
是啊,这个时候孩子便是家里家外的重心和动力源泉吧。
场景二:成绩好坏父母脸,已知是为父母学
上学了,每天可以和这么多的小朋友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本当小小的花朵正含苞待放的兴奋时刻吧。
可是这个时候的自己,在家里、家外听到的声音似乎都是有关自己学习成绩的。
尤其是到每次考试的前后,父母都是对自己格外的关注和照顾。如果这个时候自己得以考了一个好成绩,父母绝对是如同自己考了一个好成绩一样兴奋和荣耀。这种兴奋和荣耀大概表现在两个方面:各种手段─或以甜言蜜语或以物质奖励去犒劳取得好成绩的自己;人前不厌其烦的夸耀和骄傲则是其表现的第二个方面吧。
当然,如果这个时候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尤其是在在父母眼中的不理想,那自己八成是惨了。这种惨应该也是表现在三个方面吧:其一则为言语的呵责或外加其它方面的惩罚吧;其二则是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父母对自己更为严格的要求和监督吧;其三则是话里话外、家里家外一种引以为羞或以为耻的情绪发酵吧。
大抵这个时候的自己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原来学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父母呀!
而这个时候的父母所表现出同孩子的一荣而俱荣,一败而俱败的心理为何会如此根深蒂固呢?
原因无他,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
只是这个时候的父母此时并不知道此时的孩子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前行是多么的负重而艰难。
或许很多人包括我们的父母在内,等过了学习那个阶段便不觉得那个阶段有多苦、压力又有多大了吧。甚至还会觉得那个阶段当视为人生难得的简单而无忧无虑的吧。
可是他们忘了一件事─每个年龄层都有每个年龄层的极限压力。如果你认为你中年失业而难以就职新的工作就是你当下阶段的极限压力,那我告诉你,很多孩子们在面临高考时的极限压力并不比此时此刻的你小多少。你在这个时候可能可能日夜不宁,而他们中的有些人可能不仅是日夜不宁,甚至已经有人在这种压力年轻选择了轻生。
“哎!不管怎么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场景三:你方唱罢我登场,买房结婚得儿孙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爱我们的父母又开始来为我们筹谋未来了。这个时候的筹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吧:
其一,竭尽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之钱包,借尽全家亲朋所能借之金银,合于一处终为亲儿女买得一城市房产,以资居住并婚房。当然,一切为了亲儿女好的爸爸妈妈自然也非常乐意竭尽自己的余热来一同为亲儿女偿还房贷;
其二,试婚年龄怎么能不结婚呢?这个时候的爸爸妈妈也不管孩子是怎么样的一个注意和想法,直到是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
于是联合其七大姑八大姨结成钢铁同盟,在清明的时候、在五一的时候、在十一的时候、尤其是在春节的时候,竭尽这个钢铁同盟的力量去劝说孩子赶紧找对象、赶紧结婚亦或者是竭尽这个同盟的人脉去为这个孩子安排各种相亲。乱哄哄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真是好生热闹并热情。
其三,儿女终于该成家的都成家了,这个时候的父母仅剩最后一个心愿了─早日抱的好孙儿女。
等到孙儿女成功来到这个可爱的人间,父母终于可以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祖宗的说一句:我们终于完成任务了!
什么任务?自然是认为一切都是为了儿女好的父母完成了他们所认为对儿女而言最好的责任。
场景四:甘为儿孙做牛马,含饴弄孙最为幸
本来以为父母于儿子的义务到其结婚生子也并完了,本来认为这个时候的爸爸妈妈也该腾出手来去享受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吧!
事实确实出乎多数外国人资料之外,但完全在大多数国人的理所当然之中。
自己的儿子、媳妇上班时间比较忙,孩子的孩子没人照顾怎么办?
没问题,这个时候已为爷爷奶奶的我们的爸爸妈妈总是会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一般也是有奶奶暂时抛弃老家的爷爷,奔赴儿女所在的城市,如保姆一般住在自己儿女的家里,去照顾自己幼小的孙儿女。
当然,照顾孙儿女的奶奶也是幸福的,因为大部分中国老年人的幸福是这么定义的: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就是幸福,尤其是含饴弄孙简直是自己老年生活的最大慰藉亦或唯一慰藉吧。
轮回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