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舞又称金刚法舞,藏语称“羌姆”,蒙古语称“跳布扎”,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仪轨舞蹈。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起源与发展:金刚舞起源可追溯至古象雄时期。据记载,佐琼喀京降服罗刹王等妖魔后,将所用的八种步法、姿态以及各种手势编成了金刚舞姿态。吐蕃赤松德赞时期,莲花生大师在桑耶寺落成典礼上创编金刚法舞。1645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在扎什伦布寺举行“古多”仪式,开创了格鲁派法舞先河。
- 表演形式:金刚舞一般由经过密宗灌顶的僧人在大型法会及特殊节庆时表演,通过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形式完成,包含“阿杂日舞”“尸陀林舞”等舞段。舞者动作威仪,结手印、执法器、口诵真言,主要以足部动作为主,并有严格仪轨要求。面具是其一大特色,神灵面具多以黄、白、蓝、红、黑为主,动物形象面具有牛头、鹿首等。
- 音乐与乐器:金刚舞有专门的乐队伴奏,通常由数十位年轻僧人组成,使用的器乐包括钹、大藏鼓、长柄法鼓、长法号、莽号等。打击乐击节,唢呐和大号不断发出长音以渲染气氛,音乐节奏随舞段变换,时而舒缓时而急促。
- 宗教意义:金刚舞是藏传佛教仪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驱邪禳灾,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藏传行者相信它具有“见即解脱”的功德,有缘观看者可遣除修行与身体上的障碍,获得殊胜加持。
- 分布地区:金刚舞在藏区各地寺院广泛流传,如西藏的扎什伦布寺、桑耶寺,青海塔尔寺,甘肃拉卜楞寺,以及山西五台山罗睺寺、北京雍和宫等汉藏佛教寺庙都有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