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了,快起来……”每天早上8时,亮亮都会被妈妈从香甜的睡梦中叫醒,然后磨磨蹭蹭、睡眼惺忪地穿衣、洗漱、吃早餐。
每天上午9时到11时,他要去小区后面的一家培训机构上剑桥少儿英语,下课后,还要匆匆忙忙赶往附近的一家跆拳道馆练习一个半小时的跆拳道。此外,每个星期三、五的上午还要上作文提高班,钢琴也是每晚必练的。
这个暑假,对亮亮而言,跟上学并无两样。
“给这熊孩子找点事儿做总是好的。”亮亮的妈妈告诉我。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一个比一个有紧迫感,所以都愿意在暑期为孩子报个培训班。一来自认为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二来也避免孩子暑假沉迷于手机、游戏。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好像很励志,但是你真的知道什么是起跑线吗?
如同我们要给孩子做胎教,就要搞清楚什么是“胎教”。
当你在追求一个东西,或迷恋这个东西的时候,首先要搞清它的概念。连它是什么都不知道,你很难抓住一个事情的要害,把这件事情做到点子上。
为什么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之处就在于,父母往往把劲使错了地方,以至于把孩子放在了离起跑线很远的地方而不自知。
所以,敲黑板,重点来了: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孩子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到的人就是父母,受到的绝大多数影响也来自于父母。当然那些因为工作繁忙,根本没时间照看孩子的父母除外,这些孩子的起跑线甚至有可能是他们家找的阿姨。
有了正确的概念,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家里摆满书,孩子不会自动喜欢看书。
有了正确的概念,就不难解释,我们绞尽脑汁购买学区房、花大价钱把孩子送到辅导班、贵族学校,为什么孩子的成绩和付出的价钱成反比。
逼孩子学什么知识,学会什么技能,都不如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是他身边的榜样。父母爱读书,孩子自然爱读书,父母爱运动,孩子自然爱运动,父母有上进心,孩子自然有上进心。
对,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绝大多数父母的认知上,认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件事主要是向外求的。就是希望孩子自己蜕变,或是希望通过买一堆书、报几个辅导班就解决这个问题了。他们只想着,我这么绞尽脑汁地买了学区房,花了大价钱给你买书、报辅导班,如果你依然没有考好,我也没办法,也不会内疚,反正我该做到的都做了,剩下的是孩子自己的问题。
这样的想法恰恰是最不负责任的。把孩子的成长寄托在辅导班、学区房、家教上,就像胃疼的人把膏药贴在腿上。
一旦向内找到了原因,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比如,你就会明白,只是给孩子堆书,对他阅读能力的提升不大。陪伴、互动才是关键。要把阅读嵌入到孩子跟父母的日常互动里。比如,一起看绘本、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年龄大一些可以分角色朗读。
比如,你就会明白,购买学区房、给孩子报辅导班不如在孩子写作业时安静地陪在TA身边读读书,和TA一起订一个错题本,一起和TA做一道难题,然后在他胜利的笑声中假装哭泣……
如何能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起跑线”自己先往前迈几步!
1
做孩子的榜样
老生常谈的话往往很少有人能做到。
孩子们最初的学习就是通过大量模仿来达成的,这时候模仿对象的质量非match常关键。上个月看一个叫《诗词大会》的栏目,有一个小孩会背诵的诗歌令人赞叹不已,原因是他的妈妈一直以来就陪他一起背诗,两人一同登台比赛,孩子从小也把妈妈奉为偶像。
你希望孩子身上有什么样的品质,你就要成为那种人,这样孩子出其不意地会被你带成那个样子。
而多数的父母的想法通常是,我身上没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所以我的孩子必须得有。你自己身上没有这种特质,说明你并不知道要如何培养,或者你其实并不从心底里认同这件事,那就不能指望孩子能够自动变成这样的人。
2
先从自己的语言开始改变。
亮亮能清楚地分辨什么是妈妈真正喜欢的事。他知道妈妈真正喜欢的是看电视,却告诉他读书却是最好的,亮亮很懂事,虽然嘴上答应的痛快,去看书了,但终究不能明白为什么妈妈不去做最好的事,而去客厅看电视,把他留在书房一个人看书。妈妈殊不知,她的话对孩子来说,是一个白色的谎言。
当妈妈对亮亮说:“读完这本书,奖励你一个冰淇淋!”那亮亮可能会想:“看来读书是个苦差事,爸爸妈妈都得用冰淇淋来补偿我了。”
妈妈的语言不知不觉就给孩子建立了这样一种认知,而妈妈却全然不知。
多注意自己说的话,多鼓励、少抱怨,尤其要做到言行一致,就能潜移默化地给孩子建立正确的认知。
3
独立思考不迷茫。
蕊蕊的妈妈最近一直在纠结:到底是要按需哺乳还是定时哺乳?这个月听专家说按需哺乳好,下个月又听那个专家说定时哺乳好。
其实,这两种方法只要你选择其中一种坚定执行,就不会因为哺乳方式造成孩子没有安全感的问题。
最怕的是自己不思考,今天这个专家说按时哺乳,明天那个专家说按需哺乳,家长跟着变来变去,这样的孩子的安全感就不好了:什么情况?怎么一会儿哭就有奶吃,一会儿怎么哭都没奶吃?一会儿到点不用哭就有奶吃?这个世界太可怕了,哇哇哇.......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上了辅导班,进步很快。你看不到别人是怎么思考辅导班这件事的,他希望通过辅导班获得什么?他为什么报这个班?做同样的事情,背后的想法和目的不一样,结果也很不一样。
如果你是因为缓解自己的焦虑而去报班,那还不如换种其他的方式来缓解你的焦虑,既不用折腾孩子,又为自己省下来很多的注意力、时间和金钱。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同一个问题,会有很多种看法和做法,甚至有截然相反的看法,这让人很懵,不知道哪个对,那就不要盯着他们的答案看了,回到自己身上,独立思考,分析自己的情况。
只有想清楚自己的出发点,并有科学依据,当你看到不同的说法时才不会迷茫,才不会不知所措。
是不是合格的父母,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用行动来打分。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别让孩子输在你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