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同立传播 王艺娟
已经是实习的第三周了,时间过得很快。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每一次听Jone的演讲的时候。我总是被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这样一位睿智的女人,优雅、温柔却很有力量,能洞察几乎一切的表象,对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那天晚上,我把Jone说的几乎每句话都重新誊抄了一遍,我现在还想再打一遍。
不要轻易把志向的高度,定格在别人设定的预期里。
在高处“均衡”,不在低处“自洽”。
在“高度浓缩”的体验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这并不愉快,但绝对真实。
什么是“愉快”? 请具备丰富的情感,否则你无法真正感知。
那些让人的心灵充满自我力量的事物,是通向“愉快”的阶梯。
所有貌似“愉快”的相聚,包括此刻,皆为抵抗独处时的茫然。
高度浓缩的体验,是为过程赋能,甚至面对死亡。
合理的是人性,不合理的是理性。
大部分人会欣赏,极少数人会面对。
请在大棋局里落子,请在点滴中映射自己的高能。
不夸大青春期的“迷失”,不过早驻守“瓦尔登湖”。
……
这段时间,是我独处时间最多的阶段,也是我迅速蜕变、逐渐读懂自己的关键时期。我终于明白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并且逐渐清晰起来要怎么去实现它。
这一阶段,我有幸聆听了很多成功创业家的干货分享。包括博泰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应宜伦先生以及上汽大通设计中心的首席设计师黄斌先生。
应宜伦先生的分享让我受益匪浅,他提到的很多东西都将对我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你如何区分“内心的自己”和“外在的自己”?
要拎得清,知道孰轻孰重,永远追求“内心的自己”想要的。
ken提到,不管你身处哪个行业的哪个职位,都要做到你眼前可参考标杆的NO1.NO2。因为中国人太喜欢“60分万岁”了,“差不多就行”是中国人的常态。这点我深有体会。我个人觉得自己已经在“60分万岁”中停留太久了,追求的东西很多,但很少认真思考如何做到极致。其中很大一个原因也是我低估了尝试与体验的成本。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总是把“丰富体验”放在第一位,希望能在不断尝试中明确自己的热爱,但却没有发觉这些体验很多是无效的。因为我很多没有深入去体验,没有把每一种体验都做到极致,以至于感觉“这也不好,那也不好”。
另外,要学会拓宽自己的圈层,ken在获取各个行业精准信息方面很有经验——打通与各个行业的精英圈层,你可以获得相对而言比较落地、比较深入行业的靠谱资源。以往我们对跨学科、跨专业知识的了解往往是来源于微信的各种推文,但是这些很多是“自认为懂行情”的人写的,有的未必那么实在,还是要和真正处在行业中的人交流比较好。像ken,他既有金融圈层,也有媒体圈层,还有互联网圈层等等。而且要到达各个行业最顶级的圈层,和最优秀的一群人交流。
我以前很忌讳讨论“圈层”这个问题,尤其是“要尽量打通精英圈层”这件事,我会觉得自己无比功利主义、趋炎附势。现在我不这么看了。还是要看人,看每个人自己内心的出发点。能和一群最优秀的人共事完成美好初心想要造就的事业,为什么不呢?而且我一直以为,圈层拓宽,更多的是“果”,而不是“因”,而因,更多在于个人真正的实力。所以,永远不忘初心地让自己变得更好、更接近自己的理想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ken还说,不要想着小公司做好了,卖给大公司。没什么好怕的,都是纸老虎。公司做到一定的阶段,一定要自信。产品规划怎么做,在ken那里也有完美的表现。比如在车的智能交互方面,一定要尽量贴合“自然人的交流方式”,减少一些违背人正常交流的交互,这对我接下来要学习到的交互设计课程也算一个很好的铺垫呢。
而在制定目标阶段,一定要提前预估将会面对的挫折,制定策略以及对要上升的阶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目标最好是动态的。
而在实习方面,我并不是很满意。跟我想的不一样。我们团队的工作更多地集中在“修图、改图、改尺寸、建模、渲染”等方面,前期的脑暴和创意阶段太少。我们团队有个资历很丰富的人,我理智上意识到跟着他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他又时常让我感到距离感。他通常是以一种“上对下”的姿态来和我交流、审视我的工作,我便有时候胆怯得不太愿意和他交流想法,我大概更倾向于较轻松的创作环境。于是,更多的时候我会从具体的工作中抽离出来,宏观地去看一个企业内部各种岗位职员的工作姿态和公司的发展。虽然CEO之前和我们聊天时也说到:不要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岗位上,要灵活地变换角色,尝试与不同人交流。毕竟“同立传播,UNI”,重在communication。 整个公司虽然是全开放的,但大部分人的位置都相对固定,大家的工作与放松空间几乎都只在自己的工位上完成,不同团队之间的交流也很少,大多只在团队内部进行交流。我相信这只是创业团队的一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