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踏入社会,步入工作以来,总觉得生活越来越忙了,处理不完的事情和满足不够的欲望,还有越来越快的现代式生活节奏。
大家都觉得这个社会很浮躁,为了金钱,为了买房,为了车子,想要的总是太多,能达到的又太少。我们知道成功需要些运气,也需要不断地努力,提升自己价值。
•假装勤奋
只是从总体上看,能不断精进的人还是少数,20/80原则体现在各个层面。保持阅读的人很少,即能保证阅读又能持续输出的人更少,现实是大家好像都在忙于工作,努力生活,都挺积极的,可就连完整的阅读完一篇长文的耐心也是不够了。
实际上,我们看似努力工作,努力提升自己,而所谓的努力,好多都没在线,没在关键点上。
之前看了一篇文章,讲了下程序员的日常。作者是帝都的开发后端工程师,工作了两年,想持续提升自己,然后从每天的长时间加班过渡到个人时间合理安排,他每天的空余时间安排的都很紧凑,包括健身,扇贝APP背单词,阅读,看TED视频或者其他纪录片等。
其实他的个人生活已经很不错了,超越了很大部分同龄的年轻人。可结合下,我自己曾经与他同类似的生活后发现,我们都犯了大错误,都只是在假装勤奋而已。
虽然我们每天都有所输入,包括阅读、背单词、看TED视频和好的纪录片,甚至是上一些网络公开课,看起来是个不错的习惯,但实际上这只是盲目的输入,有效成分低,效果也不好,同时又容易被所谓“量变引起质变”这个概念所迷惑,总觉得自己积累不够。
而缓慢的进步,又容易让人自我怀疑,泥足不前。
那其中缺少的点在哪?
在于反馈和输出。
因为背单词、阅读、看视频、看纪录片、学公开课仅仅都是大量输入,资源输入本身并不代表资源已经成为了自我的一部分,能为我所用。
这就是为什么懂了好多道理却依然没能过好一生。就像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却依然没什么长进,因为他们仅仅是在读而已。
这如同记忆的本质一样,重要的远不是我们记了多少,而是在应用的时候,资源能否被及时的想起来。
所以我们需要反馈,反馈意味着不断思考,不断调试。
好的习惯应该是:
阅读→思考/反馈→记录→实践→总结/反馈
阅读和学习中联想性思考几个问题:
1.现实中的应用场景在哪?举一反三,已经经历过的相似经历有哪些?
2.生活中该如何实践运用?
另外一个就是输出,就是用行动去应用所学,以便及时发现未理解透彻的地方,补不足。最终通过实践将所学真正融入到个人。
学英语背单词的输出是看英文字幕的美剧到无字幕的美剧,以及看原版英文书。
读书、看视频、学公开课的输出就是联想性思考,记笔记,个人演讲复述和写作。
我们缺少反复琢磨的思考能力以及反复看同一本书的阅读习惯。
思考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行动本身。
•期待中的自我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焦虑》写道:
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
一个美好的句子写道:
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实际生活中,这种更好有时候更像是别人期待中的自我,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它能成就我们,也能束缚得我们不得安宁。
心口不一在我看来是很糟糕的体验,不管你内心是什么样子,至少你表现出的样子,就是人们所能看到和理解的样子。
如果自己觉得某些习惯不太好,那就去改变好了,没有人是把手枪抵在你身后,非要你怎么样的。
如果自己不会调整,就不要责难那些“误解”你的人,反倒觉得他们不懂你。
自我期待像是镜花水月的美景,让人迷醉的把虚幻当真实。
典型的即是,错把平台的力量当作是个人能力,把公司资源当个人资源。
事实上,个人实力就是脱离公司和平台,看看自己还能干什么?
脱离公司之后,看看手里所谓的人脉,还有多少价值?没有了平台,看看人家还愿不愿意和你合作?
真相往往比自我期待残酷得多。
我们永远不能在别人的期待和自我期待中远离生活,当我们试图逃避生活,生活就会无情的抛弃你。回归现实,体验他,感受他,在滚滚红尘中,去经历爱恨情仇。
如果有一天你变了,希望那时的你和现在的你,你都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