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结合材料A和B,提炼观点,自拟文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
A、某杂志社做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B、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做不记名问卷调查:“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你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小议“乐于助人”
某杂志曾经做过一次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可见,乐于助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对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品质。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据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做的不记名调查显示,“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你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为什么我们希望他人都能够做到”乐于助人“,而自己遇到他人需要帮助时则希望”悄悄走开“呢?难道大家不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当我们每个人都不再”乐于助人“时,我们就不可能得到他人提供的”乐于助人“的帮助。毕竟这是施与受的对等关系,没有人施出援手时,根本就没人能享受到他人的援手。一边是渴望乐于助人,希望他人在自己面对麻烦时能伸出手来拉一把;一边则是自己作壁上观,对他人的需求视而不见。这其中肯定有些问题需要解决。
新闻媒体上屡屡报道”助人为乐“的善举反而被人诬陷的事迹,比如老人摔倒了,好心人云扶起来,摔倒的老人反而说是扶的人撞倒了他,要好心人做了好事,反而还要承受污名、承担不必要的经济赔偿,更让自己的名誉受损,一肚子的心酸无处倾诉。媒体上一度热烈讨论”敢不敢扶“的问题,基本上很多人都不愿意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从而不再愿意去”扶“。比如有人溺水,路人见义勇为了,但被救之人上岸后却偷偷地溜走,连一声道谢都不肯说一下。甚至乐于助人的人溺亡了,被救的人获救了,被救者不是选择勇敢站出来,而是悄悄逃走了,这让人多么心寒。记得深圳有一个乐于助人的模范人物,捐助帮助了很多人,当他逝世的时候,媒体找到这些人的时候,他们都不愿意承认这些事实,更不愿对已经逝世的”恩人“表示一丝感激之情。
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做了好事,非但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有可能被诬陷的时候,会让整个社会的人寒心;当社会上屡屡伸出的援手被漠视的时候,得到援助的人冷漠的时候,再热心肠的人也难免会伤心,从而打击他”乐于助人“的热情。
为了营造一个”乐于助人“的社会大环境,或许我们需要制定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我们热心的”助人者“不会伤心,坚决打击那些”忘恩负义“的害群之马,还”乐于助人者“一个清白;在当前的不利环境下,最好设立一些相应的鼓励措施,设立一些免于后顾之忧的保障措施,让我们在乐于助人时没有心理负担,没有后顾之忧。
希望”人人助我,我助人人“的和谐美满的社会早日实现,如此,则不会出现上述”乐于助人“与”悄悄溜走“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