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前导文包括以下这些:
1,《讨论一下讨论》
2,《论意义的整体-个体二元性、范式及其转移以及意义的无意义》
然后今天想扯的话题,是关于说话和写字的——
1,当我将一个想法以一定的形式(无论是文字还是语言)表述出来的时候,其实就伴随着大量相关想法的消失;
2,当我接收到一定形式的内容,无论是文字还是语言,的时候,大量与之相关的想法就会应运而生。
这段本来可以很简洁地表示出两句很简短的话,不过为了避免和我一直很厌恶的现代诗保持距离,所以决定将这两句话拓展为一篇文章,正好整理整理思路。
语言文字对思想的马赛克效应,在前面几篇文章里都有论述,这里就不累赘了,只说结果:
当我们将一个想法以一种固定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时候,总会伴随着大量信息的丢失。
这种马赛克化或者说栅格化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和作者原本所想要表达的意思,总是会有所差异的。
但,另一方面,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个想法并不仅仅是一个想法,而是一连窜想法——因为,就如之前的文章中所说的,想法本身是不能被量化的,不是说“不是想法A就是想法B”的,而是有一定的范围的。这个“一定范围”当我们用一个本身意义已经被标明的词语或者词语组给表达出来的时候,就是去了原本所具有的灵活性。
这就好比一条水流,在地上流淌,然后你用冷冻枪将它冻成冰,虽然它是被固定成型了,但却也失去了原本多姿多彩的形态。
当我们用确定的语言将一个想法表述出来的时候,很多和这个想法相近相似相关的想法就都被砍去了。
更糟糕的是,一旦用语言表述出来以后,人总会不自觉地去感知(比如看,比如听,比如默念),于是就对这个想法形成了强化,最终别的想法就都被扼杀了。
这个过程大部分人如果不去细细体会的话,大概很难发现。但如果脑洞大一点的,没事就和别人唠嗑或者写东西的,这样的体验就会比较明显。
往往当一个想法被写下来的时候,就会发现再也跳不出这个想法了,思路反而没有落笔写下想法前那么灵活清晰。
当然了,不将想法写下来也是不好的,因为,这么做的最大问题就是——容易忘…………
反过来的过程则比较好理解。
比如你写了一段话,或者你说了一句话,被我看到或者听到了,于是,由于上述所提及的模糊性,当我看到或者听到了你的话后,事实上我能想到的意思却不止一种——网上所谓的脑洞大开基本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为什么自己说的自己听不会如此呢?因为说以前想法就有了,说之时想法被固化,而后再听到,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向那个被固化的想法靠拢,于是怎么都逃不出它的制肘。
#我一定要和现代诗保持距离
如果一个人不想写诗,只不过是觉得一成不变的一行字很无聊从而给拆成多行,这行字就莫名其妙地变成了诗的话,我只能说发现这货是诗的人实在是太牛了。
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你用它来寻找光明。
这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