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投票调查不靠谱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写的是作者无意中发现一只红嘴蓝鹊在袭击一只珠颈斑鸠的雏鸟,于是出手救下。带回办公室后查阅相关资料。先是发现红嘴蓝鹊的食谱中有雏鸟。后来又怀疑是鸠占鹊巢引起的报复。继而查明鸠占鹊巢的鸠并非斑鸠。最后决定不插手红嘴蓝鹊捕食幼鸟这种自然现象,把小斑鸠就近放生。故事写的跌宕起伏,一边讲故事一边还介绍了鸟类知识,是值得一读的好文章。文章最后设立了一个投票小栏目:

目睹“恃强凌弱”,你会怎样?(单选)

A、必须插手。无论原因如何,看到弱者受欺凌都应该第一时间制止,防止悲剧发生。

B、不会插手。同情有时并不理智,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C、不会插手。同情有时并不正义,会给世界带来麻烦。

D、及早收手。只能在情况危急时施以援手,之后就需要“弱者”自求多福了。

E、不能收手。一时的解救只是开始,之后需要长期跟进扶助。

如果我让你猜一猜投票结果,你能猜出个大概吗?你可能会说猜不到,或者认为自己中意的答案选择的人最多。那如果我告诉你,上面给出的信息已经足够猜出投票结果,而且可以猜得相当准确,你相信吗?

为什么?因为这个投票的选项设计有问题。

好了,答案揭晓之前再猜一次,看看能猜对吗?

先说说得票最高的选项吧:D。为什么?其实挺明显,因为D正是作者的选择。看完了文章之后,很难不受作者影响。与之对应,得票最低的选项也就呼之欲出了,没错,是E。因为这正是作者在文章最后反对的做法。

这种影响投票结果的手法很常见。考虑以下两种情况:

A、先给你看一组某地人民悲惨生活的照片,然后问你是否愿意捐款。

B、看完这组照片后再给你看一篇捐款被贪污的报道,然后问你是否愿意捐款。

相信看到B选项的人捐款意愿会大大降低。当然,更高明的手法不会这么明显,而是把这些可能影响你的因素隐藏在问题中。比如在捐款意愿的问题之前加一道对于贪污捐款是否应该严刑峻法的问题。

再看看ABC吧。它们正好对应着中性、负面和正面三种选项。得票顺序从高到低是CAB。

中性选项是A,更准确的说,这是一个因自我矫正而显得中性的选项。“必须插手”的性质实际上跟E差不多,然而后面加上了“第一时间”,“防止悲剧”这样的限定条件,一下子又把选项性质矫正了过来。

负面选项是B,这个选项暗示,插手等于同情,同情不理智,会给自己惹麻烦,我不插手,我没有同情心,但我理智,我不给自己惹麻烦。

正面选项是C,这个选项暗示,插手等于同情,同情不正义,会给世界惹麻烦,我不插手,我没有同情心,但我正义,我不给世界惹麻烦。

看出B和C的区别了吗?虽然结果一样,而且都暗示没有同情心,但C是出于公义,B是出于自私。所以在ABC中,最后自然是选C的最多,选B的最少。

举个更明显的例子,如果调查家中夏天开空调的情况,以下两个选项,结果一样,描述方式不同,你觉得哪个选项得票更高?

A、尽量不开,省电费。

B、尽量不开,为环保出一份力。

显然,更多的人会选择B。所以如果你想让人们选择某一个选项,把它描述的义正言辞是个好办法。当然还是那句话,高明的手法不会这么明显。

总结一下,那篇文章最后的投票结果,从高到低依次是DCABE。

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以后再遇到调查投票,别只顾着看结果,也要看看投票的问题是怎么设计的。是否客观中性,是否有诱导嫌疑。当然你也可以用来设计投票,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同一门武功,练成之后用来防身还是用来欺负人,就看自己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资料留存 一、其他流动资产 我先说流动资产是什么。流动资产是指流动性较强的资产,一般可在不超过一年期内变现。之前讲...
    青桐菲阅读 1,114评论 0 1
  • 或许,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你兴致勃勃的郊游,看到那么绿的草,艳的花,心里很是愉悦,感觉这国际尽是美的。 又有那...
    riyueqin阅读 235评论 0 2
  • 差不多去年的这个时候决定去成为产品经理。于是开始了一段时间的自学,读所谓的必读书目、在网上翻阅相关资料。接触到的书...
    鱼丸姑娘阅读 23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