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房地产企业管理:实现行业健康发展的核心路径

规范房地产企业管理:实现行业健康发展的核心路径

西昌航天杨周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面临中央与地方政策博弈、房价调控效果待显等问题。值得关注的是,现有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的规范存在明显缺位,而作为高房价重要推手的房企—— 尤其是带有国资背景的企业,其行为模式与市场生态亟待系统性重塑。本文从问题剖析、制度构建、监管创新与行业转型四个维度,提出系统性改革建议,以落实 “房住不炒” 定位,推动房地产行业回归居住属性。

一、问题本质:房地产企业行为失范的深层症结

国资过度介入扭曲市场机制

近年来,国企频繁以“地王” 身份进入土地市场,2024 年全国新出让土地中 60% 由国企竞得。这类企业依托低成本融资优势(国企平均融资成本约 4.5%,民企达 8%-10%),将大量信贷资金从实体经济引流至房地产领域,2023 年国企房地产投资占比已达 48%,加剧了产业空心化风险。

国企凭借政策资源优势形成排他性竞争,2024 年 TOP50 房企中国资背景企业占比达 62%,挤压民营房企生存空间,导致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等腐败问题频发(近五年房地产领域贪腐案件中,67% 涉及国企关联交易)。

企业层级混乱与监管失效

现有市场中,超3 万家房企良莠不齐,其中注册资本低于 10 亿元的中小房企占比达 78%。这类企业普遍存在开发能力不足(近三年交付楼盘质量投诉中,中小房企占比达 82%)、依赖政策套利(通过 “炒地 - 囤地 - 转项目” 模式获取短期收益,2023 年闲置土地中 73% 属于中小房企)等问题。而监管部门对不同规模企业 “一刀切” 管理,导致对大型企业约束不足、对中小企监管缺位,行业生态持续恶化。

二、制度重构:建立全链条房企治理体系

(一)优化市场主体结构:国资退出与分层监管并行

明确国资退出路径,切断“政策套利” 链条

划定行业准入负面清单:明确房地产行业不属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禁止各级国资通过直接投资、入股、委托经营等方式进入开发、销售、中介等环节,2025 年底前完成存量国资项目退出(可通过股权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方式)。

强化国企考核约束:将“房地产投资占比” 纳入国企绩效考核体系,对连续两年房地产投资超过企业总资产 15% 的国企,实施负责人薪酬扣减、授信额度限制等措施,引导资金回归实体经济。

建立三级动态分级管理制度

A 级企业(全国性龙头):注册资本≥500 亿元,连续 5 年无质量安全事故,且国资持股为 0 的上市公司。享受优先拿地、税收优惠(企业所得税减按 15% 征收),鼓励其参与保障房建设与城市更新项目。

B 级企业(区域性骨干):注册资本 100-500 亿元,具备跨区域开发能力。实行 “备案制 + 重点监管”,土地竞拍保证金比例降至 20%(低于行业平均 30%),但需定期披露资金流向与项目进度。

C 级企业(本地中小企):注册资本 10-100 亿元,仅限单项目开发。严格限制购地规模(单次拿地面积≤5 万平方米),预售资金监管比例提高至 80%,且需引入第三方工程监理机构。

建立年度评级升降机制,连续两年评级下降的企业强制退出市场,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目标2028 年前 TOP20 房企市场份额达 70%)。

(二)强化过程监管:财务透明与风险防控双轨发力

全周期审计与廉政联控

实施“双审计” 制度:要求房企每年提交由财政部指定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重点核查土地出让金返还、工程分包、销售佣金等环节(近三年此类环节违规率达 41%);同时,纳入纪检监察机关 “廉政档案”,对单笔超过 500 万元的政府关联交易启动专项审查。

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存在行贿记录、资金挪用、质量造假的企业,实施市场禁入(5 年内不得参与土地竞拍与项目开发),相关责任人列入失信名单。

重构金融支持体系

切断“信贷依赖” 链条:2025 年起全面停止银行对房企的流动资金贷款,开发贷仅限符合 “净地出让、自有资金比例≥40%、项目资本金到位” 的合规项目,且利率上浮 20%。推动房企通过 REITs、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方式获取资金,2028 年前直接融资占比目标达 60%。

精准管控个人房贷:首套房房贷实行“三审制”(身份核验、收入穿透、现场面签),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至 60%,贷款利率与 LPR 挂钩上浮 30%,严禁 “首付贷”“经营贷入房市” 等违规操作。

(三)规范销售环节:利润管控与品质提升同步推进

建立“限利 + 备案” 价格机制

设定行业利润红线:以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2023 年为 6.2%)为基准,房地产企业净利润率不得超过 8%,超过部分征收 50% 超额利润税。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实行 “一房一价” 备案制,备案价不得高于周边同品质楼盘均价 10%,调价幅度每月不得超过 2%。

严格销售资质与流程监管

取消期房预售制度:商品房须在完成主体工程100%、配套设施(学校、医疗、绿化)建成并通过验收后,方可取得预售许可证(较现行标准提高 50% 完工度)。严禁以 “诚意金”“认筹金” 等名义变相预售,违规企业没收预售款并罚款 5%-10%。

统一计价与质量标准:全国推行“套内面积” 计价(误差率不得超过 3%),取消 “公摊面积” 模糊地带;交房时需同步提交《住宅质量保险单》(最低保额 100 万元 / 套),未达标项目不得交付。

三、行业转型:从“高周转”到“高质量”的范式变革并购重组催生行业巨头

随着开发成本上升(预计2025 年土地成本较 2023 年上涨 15%-20%),中小房企将加速出清,未来 3 年行业并购规模有望突破 2 万亿元。龙头企业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开发质量(如引入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打造 “百年住宅” 标准),降低烂尾楼风险(2023 年 TOP10 房企烂尾项目占比仅 5.7%,远低于行业平均 22%)。

差异化竞争与服务升级

商业运营模式创新:万科、华润等企业已试点“开发 + 运营” 模式,在社区配套商业中自持 50% 以上物业,通过租金收益(稳定回报率 6%-8%)替代传统销售利润,形成 “住宅销售 + 商业运营 + 物业服务” 的全周期盈利闭环。

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强制新建住宅100% 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使用被动式节能技术(节能率≥65%)、太阳能一体化(覆盖率≥30%),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每平方米 300-500 元财政补贴,推动房企从 “卖房子” 转向 “造生态”。

品牌价值与产业链整合

头部企业通过“设计 - 施工 - 装修 - 物业” 全产业链布局(如碧桂园旗下建筑机器人公司已实现 30% 工序自动化),降低成本 15%-20%;同时,建立客户满意度评分体系(权重占拿地资格 30%),倒逼企业从 “规模扩张” 转向 “品质口碑” 竞争,预计 2028 年品牌房企市场份额将达 85% 以上。

四、政策保障:构建“中央统筹 - 地方落实” 的执行体系

强化中央垂直监管:在住建部下设“房地产企业监管司”,统一制定行业标准、评级规则与处罚措施,地方政府不得擅自放宽准入门槛或给予政策例外。

建立长效评估机制:每季度发布《房地产企业健康指数报告》,涵盖资金链安全、项目合规性、客户投诉率等12 项指标,作为政策调整的核心依据。

完善配套法律支撑:加快出台《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条例》,明确国资退出程序、分级监管细则、利润限制条款等,将行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结语

房地产企业的规范治理,既是破解高房价困局的关键抓手,也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要求。唯有通过国资有序退出、分级动态监管、全流程风险防控与市场化转型引导,才能打破“房企依赖政策红利 — 地方依赖土地财政 — 市场依赖投机炒作” 的恶性循环,真正实现 “房子是用来住的” 的终极目标。

这一过程虽需经历行业阵痛(预计未来两年房企数量将减少40%-50%),但却是重塑房地产行业健康生态、夯实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的必经之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