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要求
新年选定一本名著,说明为什么读,如何读,读完预计对你的写作和生活起什么指导作用,字数不限,2018年1月5日23:00前完成。
作业正文
老师布置了个作业:新年选一本名著,说明为什么读,如何读。读什么?老师在课上提到了《安娜·卡列尼娜》。老师如此推崇,总有它的原因。而且,能成为流传一百多年而不朽并将一直流传下去的名著,一定有它的理由。既然想不到更好的书,那末,作业就它吧。
作为一本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当然大部分人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安娜·卡列尼娜》它的大名。我也一样,即使没看过,也知道安娜是个美貌的上流社会的贵妇人,知道她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也知道她的结局,是卧轨自杀。
小时候,最不喜欢看的就是悲剧结局的小说。悲剧倒也罢了,少男少女们的恋爱悲剧就够了,已婚男女的纠葛谁感兴趣,尤其是卧轨自杀这种光是想像一下就觉得异常血腥的场面于当时小小的我来说,更是太可怖。还有那句著名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啊,不幸的家庭悲剧,乏味的婚姻引致的悲剧,不看不看坚决不看。
可是这晚听老师讲了个开头,就觉得这书还不错:“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不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吗?原来还有这个译法,好像和记忆中的不一样。那末,这本书,是否也和印像中的不一样呢?或者,书,本是一样的,是我自己和从前不一样了?我想去寻找这个答案。
关于如何读,我想起老师讲过的第一章的内容,当时,并没有看到文字,仅留心听了听陶丽在卧室收拾衣物时发觉到丈夫进来时的反应的描写,头脑里竟然像电影一样清楚浮现他们俩人在房间对话的镜头:奥勃朗期基如何在陶丽因得知自己出轨后,躲在卧室收拾衣物准备带孩子回娘时进来,两人的对话、动作、心理的变化,陶丽如何听到孩子的哭声后的反应,以及如何砰一声关上门走出去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竟然像一幕幕电影一样打动了我。
后来在书中,也能看到许多的细节描写,如列文和吉娣的心理描写等。作为主人公的安娜的描写反而很少。那如何体现主人公的性格?通过各人眼中的眼睛来塑造她美丽优雅善良热情真诚的形像。于是,一个安娜,就集中了吉娣眼中的安娜、伏伦斯基眼中安娜、列文眼中的安娜、以及陶丽眼中的安娜,整个人物的形像就立体又丰满了起来。让我想起了林黛玉。红楼梦中的她,也是通过众人眼中所看到的黛玉来描写她的样貌与性格特征。这对于我自己的十万字写作来说,可能是个挑战。那么,是否该多用“别人”的视觉去写“自己”?
《安娜·卡列尼娜》拿到手时,觉得这本足足七百多页的书,太沉重。想不明白一个讲婚外出轨的书,有这么多内容吗?翻看下去之后才知道,这一本书,仿佛是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时间关系,才看到两百页,然而内容已经涉及: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等等,一本小说,仿佛就是整个社会的浓缩。、
然而,时代不一样,国籍不一样,人物不一样,人物的性格,却是相通的。在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也不乏书中的人,甚至更甚,如比卡列宁更虚伪、比列文更天真、比奥勃伦斯基更现实。然而,也有比安娜更执着,比奥伦斯基更真实。这些人,还存在我们身边。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言行,隔了一百多年时光,还能与21世纪的我们共通。这一百多年时光,也曾出现过无数的安娜、奥勃伦斯基,而为什么,一百多年里,却只有一本《安娜·卡列尼娜》,只有一个安娜?
我才看到两百多页。安娜还在热恋中。两人的爱情甜蜜而热烈,正在冲破俗世的阻挠,为爱找出路。我知道他们后来在一起了,最后,又分开了。一个卧轨自杀。一个远走他国,不忍偷生。不是不爱,是那个世界,扼杀了他们的爱。
新的一年,我希望好好的看看这本书,偷得一星半点它的技巧,去讲述我想讲的、发生在距这本书一百多年后的时代的故事。即使做不到写出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也希望通过它使人们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所处的时代多一点点了解、多一点反思。
L06E01:名著选读 |《安娜·卡列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