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没有达到某种广度的时候,他对一个知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概念层。理解知识的过程好像是站在地球某一点仰视整个宇宙那样迷茫。当一个人掌握的知识维度在不断扩张,他理解一个知识的过程就变成了站在宇宙俯视地球上的某一点那样透彻、全面、深刻。
(二)
我第一次看到家里那个大二的学生眼神里的惊慌是在他跟我倾诉了他近期生活中的一件事情:在高铁上试图阅读一本文学类的书籍,但是怎么也看不进去。
他回忆高中时期为什么读书:读书的目的是功利性地为了考试,进入大学没有了那样的需求,就失去了读书的习惯。
我觉得大部分学子都是这样的。所以即便后来他们当中很多都有在很好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但是他们失去了某种气质。
感受到他的情绪,我一时也不知道怎样开导他,只脱口而出:不希望你失去你的独特。
后来我一下子想到看过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里一个复旦大学教授——包慧怡,她讲述了自己一段灰暗的时光,直到读到诗集《爱丽儿》,这本诗集拯救了在深谷的她,是一种共鸣,是哦,我不是唯一的一个的阅读感受治愈了她。
我觉得对读书的坚持,只有是在这当中找到了乐趣。精神共鸣只是乐趣的一种。
读书,可能会培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人在生活中学会不断调整,保有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