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书叫《一切有情,依食而住》。但我更喜欢的是这句话,说明“吃”在我们的心目当中是多么的重要。似乎很多美好的回忆都离不开食品,但这又与食品本身无关,只是缺少了吃的东西好像就不是那么圆满。
于是很自然的邀约朋友三俩找地小聚。朋友M是那种对衣着非常讲究的女孩,衣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味,每次见面,你都能从她时尚,入时的穿着感受到她的重视和不将就。“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个善良居家的姑娘。朋友R典型工科男,每次不管去哪里,你都见他背个巨大电脑包,包跟背差不多大小,远远看去,脖子以下都是包。反倒看他不背包时竟然有些不适应,总感觉突然单薄,“轻浮”了很多,表面上看“撩妹约炮,乐此不疲”,其实“相妻教子,无所不为”-包还是背着的好。三人坐下,因为有了菜,有了酒,话题就活跃了起来。“吃”的文化在中国真是根深蒂固。
一直以来,吃是人类最重要的事情。以前食物是匮乏的,人们为了吃,会争夺得头破血流,甚至发生战争。到了食品丰盈得过剩时,吃成为人们炫耀显摆的工具。而现在,吃更是社交,应酬的润滑剂。我的习惯,认识的新朋友,只要投缘,都喜欢约着一起吃饭。多了一个媒介,少了一些尴尬。而我本身也喜欢吃。以前出差比较多,每到新的城市我很喜欢体验当地的特色小吃。因为只有当地的小吃才融入了当地的特点,文化和当地人的智慧。反倒对风景不是那么的热心,风景留于自然,缺些智慧,与人无关。
聊天主要以工科男R为主。工作,育儿,学习。R在公司外派欧洲前,终于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方向。兴奋的脸上多了一份自信,感觉前面的路一下开阔了起来。为他高兴。
“你会不会觉得这只鸡做得有些老?” R突然转头问我。也许看我很久没说话,也许是面对美女有些词穷。反正因为这只做“老”的鸡,我们开始了新的话题,聊天得以继续。这样的聊天氛围是轻松的,自然的。我的选项多了起来,我可以喝口酒,可以吃口菜,可以对着兴奋的脸说“我觉得你说得对”。
我喜欢去吃,也喜欢做吃。有时闲时在家,我会买些好菜露两手。这时的妻儿都会很期待,因为他们知道,享受口福的时候到了。其实对自己做的菜,我反倒不绝特别好吃。但我喜欢看着儿子狼吞虎咽的样子,我喜欢看着妻子面对好菜拿起酒杯小酌的感觉。在满足了嘴唇的愉悦后,一切的不开心也会随着欢快的笑声越飘越远。而在最开心的那一刻,儿子最乖,妻子最美。
“吃”拉近了我们的友情,“吃”更融进了我们的亲情。它不仅仅只是饥饿时的填充物,它更是情谊间的润滑剂。只有在中国才能把“吃”赋予更多更广的含义,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让我们对吃的理解与西方完全不同。裹腹仅仅是人类生理上最基本的需求,而从婴儿时就有的嘴唇愉悦则是人类精神上的更高需求。在中国,“吃”能让你感受到物与灵的和谐统一。
不管“亲情”,“友情”,一切有情,依食而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