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执行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分析与规划时间,如何控制做事的过程,保持专注,做好精力管理。
你会发现,我们很关注去解决工作场景中的问题,即如何更快速、更专注完成别人给我们制定的目标。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对于自己希望达成的目标却常常止步不前,为自己找各种借口。
以前有位同学和我说过:他可以做到在工作中追寻高效达成目标,但回到家里却不知道该做什么。
好不容易的闲暇时间,只想躺着、看综艺、看剧,之前“要学习、要提升、要摆脱焦虑”的决心都抛在了脑后。
第一幕 明日何其多
从杨朗身上,你有看到自己的影子吗?
在工作中,因为有硬性的标准和截止日期,即便有时心底不情不愿,我们也能完成任务。
但由于人生计划上的待办清单,那些深藏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我们却轻易放过自己,一拖再拖。
面对行动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借口,或许懒惰、或许恐惧、或许侥幸,给自己树起了重重无形的阻碍。这些心理.上的阻碍往往超过了行动本身的难度。
你一定也常常听见这样的声音:
他们看似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但实际上说着这些话的人,似乎并没有真正创造出和“完美"相匹配的成绩。
时间过去很久了,没有见到事情的进一步进展,所谓的完美结局迟迟没有出现。所以我会更愿意称这种心理为“伪完美主义”。
“伪完美主义者”的典型特征是过度准备和喜欢拖延,他们喜欢写详实的计划、做细致的铺垫、备充足的工具,等待“时机”的垂青。
但他们的真正动机,是为了尽量延迟面对真正重要的事情,他们知道自己在逃避什么,就是无力尽快启动。
于是,追求完美,反而成为伪完美主义者止步不前的借口。
那他们在害怕什么呢?我想是害怕到最后,看到自己的失败和无能。
只要不去踏出尝试性的一步,就永远不会失败。我们大可以继续告诉自己,不是“我失败了”,而是“这是我从未尝试过的”。
这是我们潜意识里在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为最终的失败找退路。
事实上,这根本不是所谓的「追求完美」,而是因为害怕失败而「过度准备」
于是我们在忍受内疚和焦虑的同时,以「过度准备」的行为为自己进行合理化的开脱。
但是,这样的行为又会进一步让那件被拖延的事情,在自己的心里变得越来越难。
于是,内心的恐惧心理被加剧,从而形成无力自控的内耗,和逃脱不了的牢笼。
为什么我们会容易有过度准备的行为惯性呢?
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从小我们所接受的传统教育就隐含着这样”为以后做准备”的价值假设:
我们上课做作业是为了“准备考试”,从小学到大学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都是为了今后“走进社会做好准备”,而不是要去“完成某件事情”。
但等到我们真正走出校园,却依旧会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从而错失本该抓住的许多机会。
虽然我们常说做事情时机很重要,但问题是你可以容许自己多久去等一个好时机出现,等自己完全做好准备呢?
要知道,所有的等待都是有成本的。
只有当我们认清一个真相:“都准备好”是永远不存在的状态,再怎么等,也没办法“都准备好”的,我想我们会更有勇气做出行动的改变。
我们总是希望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总是觉得有一点小瑕疵就是失败了。
但事实上,所有值得做的事都必将伴随有真实的恐惧。只要开始做事,一个人就要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
我们常常会有一个认知上的误区:认为那些能做对、做好的人都是直接做对、做好的——这当然只是我们天真的想象。
真正的完美主义者并不抗拒失败,也不期待一切尽如人意,但只要开始了,就不会放弃改进的机会,让结果变得更好。
先去做 再做好 再完成
第二幕 践行MVP
如何克服我们“做好准备再上场”的心理呢,这里我想介绍一个思维叫做“MVP思维”。
这里的MVP指的是‘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是互联网创业领域非常关键的概念。
MVP的精髓在于在动态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找到一种低成本试错(failcheap)和快速试错(fail fast)的方式。
创业者应该尽快把最小化产品发布出去,用反复试验和获取用户反馈的方法来迭代一个更好的产品。
如果按照传统方式,耗费大量时间经过周密的筹划后构建出一个精致的成品,怎么能保证产品会适应新形势的变幻,满足市场需求呢?
我们熟知的房屋租赁平台Airbnb (爱 彼迎)就是一个典型的MVP范例,起初是两个年轻人为了分摊房租,他们在客厅里放了三张充气床垫对外出租,加上早餐,每晚80美元。
他们搭建博客发布了信息,如果有兴趣,就发邮件预定,结果三个床位还真租出去了。
这让他们验证了“共享房屋”需求的可行性,又招募新的员工,最后发展到今天的地步。
如果你用心留意,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MVP案例。
比如,手机游戏正式上线前会邀请你参加内测版。又比如,你经常光顾的餐厅会以折扣价推出限时优惠的新品。
这些举措,能够帮助企业在初期就收集用户数据,并获得反馈,用“小步快跑、敏捷迭代”的思维更新产品。
那么MVP思维可以给我们个体带来什么行动启示呢?
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段创业,我们作出行动所取得的成就就是交付给这个世界的“产品”。
但正如公司面对着的是不断变化的市场,我们也面对着不可预知的未来。
如果我们把时间花在漫长的筹划和准备中,看似完美的规划经常会被猝不及防的现实所打乱,遇到突如其来的困难,我们很容易会产生心理落差,中途放弃。
如果践行MVP思维,我们就会给自己设置一个灵活的心理预期,只要确定了大方向,就雷厉风行地去执行。
先去做,再做好,通过反馈不断打磨、修正自己的产品。
那么对于一个个体来说,TA的最小化可行产品可以是什么呢?
首先这个产品应该是一个结果,而不是过程,是经过系统化思考的输出,而不是囫囵吞枣的输入。
请你判断,杨朗的哪种行为更符合MVP的内涵?
A.为写出一个剧本阅读编剧理论的书籍
B.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文章
B
没错,一篇文章是一个结果,是经过系统化思考的输出,而阅读只是输入的过程。
其次,这个产品不是为自己"独享",是要能被人使用和给予反馈的,最好是能够创造出使人受益的价值。
请你判断,季岚的哪种行为更符合MVP的内涵?
A.将被欺凌的故事记录在日记里
B.在微博发布记录自己真实生活的vlog
B
对啦,产品是要能被其他人使用和反馈,能够对他人产生影响的。
也许你会觉得这些产品都太小了,不值一提。
但正是这些小小的产品能够成为个人才能搭载的媒介,传播出去,获得正反馈,让我们获得持续行动的动力。
季岚正是通过拍摄VLOG这一产品获得了反馈,使她坚定了自己帮助其他人的决心,做出更优秀的产品,不断培育出自己的影响力和成就感。
如果你心里也已经有了一个“创业产品”的雏形,那就立刻行动吧!
第三幕 剧本的成功
上传中,请稍候...
当我们具备了MVP思维,为了驱使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这里我要介绍一套行动框架, 我称之为MEPS行为干预模型。
M是mental,指的是心理干预,我们可以将想要完成的事件,与对自己而言很重要的人和事情挂钩。
将[重要]与[需要]结合起来一起做,不断进行心理暗示,就会找到新的动力点。即使没人催促,你也会主动去完成[需要做的事情]。
比如说杨朗[需要]写一个剧本,是因为他觉得“帮助底层人民发声"对他而言是一件[重要]的事。
当然,有些时候行动不光要靠内在驱动,还需要外界进行驱动。
E:Environment,指的是环境准备,就是塑造驱动的外界环境,提前将要用的东西准备好,并消除引发拖延的负面因素,促使自己动起来。
比如你想锻炼,就别把运动服和跑步鞋放在衣柜里积灰,不然你永远用不上,而是摆在显眼的位置,不断提醒自己。
像之前我们提到的想要早起,就将闹钟放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也是一种环境准备。
下列哪项不是杨朗为了写剧本所做的环境准备?
A.卸载掉手机里令人分心的app
B.为每项事项设置产出物和截止日期.
C.将计划打印出来,张贴在墙上
B
答对了,这不属于环境准备,而是属于方案设计(P)的一环。
因为抵制诱惑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意志力,我们用它来抵制诱惑了,我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做眼前的事情。
我们将做事的环境准备好,其实是在给自己驱动一个信号:路已经铺好了,你该动起来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第三个,P:Plan,即方案设计。
如果你是一个容易拖延,不到截止日期绝不行动的人,那我们做方案就要具有针对性。
我们要将抽象的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任务,并给每个小任务设置一个截止日期。
这个截止日期是自己设定的,需要比实际的截止日期要提前,执行过程中要以这个日期为目标,这样才能预留风险处理的缓冲时间。
最后一个S是监督执行(Supervise), 如果自身意志力不够,我们可以寻找他人进行监督,定期检查自己是否做完。
这个监督人可以是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
为了让监督更有效力,我们还要约定一种无论如何都不想承受的惩罚措施,来表明我们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