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课程研究

又是一口气读完第二部分,这两章主要聚焦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的教育研究争议。

1、教育研究需要资金支持。这一段时间主要的支持单位有两个:勒克菲勒基金会和卡内基基金会。在这两章里提到的众多研究者,哪怕是观点分歧,甚至是对立,他们都基本属于这两个基金会所支持。结合欧美在研究领域的实际情况,只有那些家境富裕的人才有可能展开研究,而随着教育研究领域投入更多家境并不那么富裕的人才,基金会的支持显得那么必要。这也是我至今都一直困惑的问题:为什么欧美富裕家庭环境才是诞生思想家、学者的必备土壤?尽管卡内基和勒克菲勒这两个基金会在研究方向上有那么点冲突,他们依然在整个教育研究领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2、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教师学院。在前一部分提到的哥伦比亚教师学院是一个教育研究圣地,从这里走出来的学者,从这里发表的研究都是对整个美国教育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力。第二部分依然可以看到他的强大的影响力,博比特、克伯屈、拉塞尔、拉格、泰勒等人,以及附属的林肯学校,都在这个平台或借助这个平台,开创了一片能影响一代人的教育研究领域。

3、投入与产出。如果说第一部分的交锋主要发生在教育领导者的培训该选择社么系统这些宏大的主题,那么第二部分随着更多规模学生、更多数量的学校的增加,很多不言自明的规律在应用中逐渐淘汰,人们认识事物就会往更深层次发展,具体交给学生什么、怎么教就得到更细致的关注,也是这个阶段研究具体深入的地方。

4、大浪淘沙。有些优秀的研究在以前的时代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重现看到其价值,重新得到重视,比如杜威的体验教学模式。于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我们现在所耳熟能详的教育理论都是时代打磨之后留下的精华。比如,教育的目的,测试的意义等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