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这一回是著作纲领。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当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写下这二十字时,他已为整部巨著定下了深邃而复杂的基调。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绝非寻常的开篇,而是整部《红楼梦》的总纲目,蕴含着理解全书的密钥。
一、名讳玄机:真事隐去,假语村言
“甄士隐”谐音“真事隐”,“贾雨村”谐音“假语存”,这一精妙设计绝非偶然。脂砚斋在批语中直言:“故曰'甄士隐'云云。'贾雨村'者,言以村粗之言演出一段假话也。”这正是曹雪芹“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的创作手法。戚蓼生在序言中称之为“一声两歌,一手二牍”,意指文字表面之下另藏深意。这种“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双重叙事结构,构成了《红楼梦》最根本的叙事密码,也暗示了作品背后可能隐藏的家族秘史与个人悲欢。
二、石记溯源:从《石头记》到《红楼梦》
红学界普遍认为,曹雪芹生前最后定名的应是《石头记》,而非《红楼梦》。第一回中“将这《石头记》再细阅一遍”的表述,正是有力佐证。这块“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的石头,实为一块巨型石碑——古代石碑本就是记述生平事迹的载体,暗示此书具有相当程度的真实性。值得注意的是,十二丈高、二十四丈方的尺寸,十二与二十四皆为古代重要数字,十二可指十二月、十二时辰,二十四则对应二十四节气,暗含天地运行、周而复始的宇宙观,也预示了书中人物命运的循环往复。
据一些红学专家考证,作品名称的变更,由《石头记》到《红楼梦》,是乾隆时期“文字狱”影响的结果。
三、石头叙事:亲历者与见证者
这块“无材补天”的石头,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悲欢离合、世态炎凉后编撰成书。它既是整个故事的亲历者,也是最可靠的见证者。有学者认为,这块石头既可以看作是贾宝玉本人,也可以理解为随宝玉降生、含在嘴里的通灵宝玉。其“无材补天”的特点,与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性格高度吻合。脂砚斋批语称此为“作者的惭恨”,暗示曹雪芹借石头之口,抒发了自己未能“补天”(即未能挽救家族衰落)的深切遗憾。这种独特的叙事视角,使《红楼梦》超越了普通小说,成为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家族史诗。
四、前世因缘:绛珠还泪的宿命之约
第一回揭示了故事真正的主角——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与赤瑕宫的神瑛使者。神瑛使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修成女体。为报浇灌之恩,绛珠仙子愿随神瑛下世为人,“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一“还泪”神话,正是后文林黛玉与贾宝玉爱情悲剧的前世因缘。贾宝玉作为神瑛使者的化身,林黛玉作为绛珠仙草的转世,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性的。这种前世今生的设定,不仅为全书奠定了悲剧基调,也暗示了作者可能有一段刻骨铭心却未能圆满的爱情经历。
五、双线预示:甄贾二人的命运隐喻
第一回通过甄士隐与贾雨村两条线索,为全书埋下伏笔。甄士隐家一夜之间由盛转衰,女儿甄英莲(谐音“真应怜”)失踪,最终看破红尘随道人出家。这一情节不仅是贾府由盛转衰的预演,也是曹家真实命运的隐喻。甄士隐的结局——“三劫后将在警幻仙子处'销号'”,象征着作者对红尘的彻底看破与决绝。而贾雨村从穷书生到官场得意再到被贬谪的人生轨迹,则揭示了封建官场的腐败与世态炎凉,为后文贾府与官场的复杂关系埋下伏笔。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一虚一实,共同构建了《红楼梦》的叙事框架。
结语
第一回作为《红楼梦》的总纲,犹如一把精巧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这部伟大作品的大门。它不仅交代了故事的起源与框架,更通过精妙的隐喻、象征与预示,将整部作品的主题、人物命运与悲剧基调悉数呈现。正如红学家周汝昌所言:“不读第一回,不足以知《红楼梦》之真味;不细读第一回,不足以解《红楼梦》之深意。”欲真正领略《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必先从细读第一回开始,方能拨开“满纸荒唐言”的迷雾,触及那“一把辛酸泪”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