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20,6-10-3,滕文公章句下10-3》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纑,以易之也。"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於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顣曰:‘恶用是鶂鶂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鶂鶂之肉也。’出而哇之。"】
一.辟纑,搓麻成线叫做辟纑。也叫绩麻,晚上编麻时点的灯叫做绩火,所以称为绩麻。
挺有意思。
自打学习曾公,实施夜不出门的修身法之后,尝到此法的甜头了。可见古人也好、今人也好,到了晚上老往外窜或者老不回窝,都是一样的。
什么导致的呢?我对自己的总结是轻浮和焦虑。心神不宁。不是忧,就是虑,要不然就是恐惧或好乐、忿懥。《大学》说到"正心"的时候提出四点: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管!
徐文兵老师说鸡犬不寧的寧,意思就是说,到了该回窝的点儿了,鸡和狗不肯按点儿回窝,听得我哈哈大笑,会心不已。
一年多以来,夜不出门之法,既能读书,又能到点儿就睡,那,耽误做事了吗?真没觉得。相反,思路和心态更益于日间事务。说实话,如果再有人劝我应该晚上出去应酬什么的,我是不会信了。我真不相信吹牛扯皮对正经事儿管用。如此,慢慢体会出一点儿其中的奥妙和美妙,可惜,这种事儿,只堪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啊。
二.匡章的信息处理失误在哪儿?
匡章不同意孟子老师的说法,他说,就算住的吃的不是来自伯夷那样的义人,也不会有损仲子的廉洁。为什么呢?一个人生活于天地之间,只要自己能安贫乐道,不取之于人,这就是廉洁。仲子自己编草鞋,妻子绩麻搓线,自食其力,没有干不义的事而取之于人,他并没有提出过那种要求,即,吃穿用度必须来自象伯夷这样的义人才是廉洁。
孟子说,你说仲子认为自食其力就达到廉洁的要求了吗?你不够了解仲子。
仲子并不是生来贫贱的人,而是生在齐国的世家,他的哥哥叫陈戴,从盖邑收入的俸禄就有几万石之多。他却以他哥哥的俸禄为不义之物,不去吃它;以他哥哥的房屋为不义之产,不去住他。避开哥哥,离开母亲,住在於陵这个地方。有一天回到家里,恰巧有个人送给了他哥哥一支鹅,他就皱着眉头说:"要这种呃呃叫的东西干什么呢?"过了些时候,他母亲杀了这支鹅给他吃了。恰巧他哥哥从外面回来,便说:"这就是那呃呃叫的东西的肉呀。"他便跑出门去,呕了出来。
孟子老师讲这个故事,意在纠正匡章因信息不全而得出的错误认识和结论,也就是说,仲子认为的廉,的确讲究来源,他要求住的吃的,也都得是伯夷这样的义人盖的种的,他才肯住,他才肯吃。
三.张居正先生讲解圣贤之廉与仲子之廉的区别说:
圣贤之廉,再怎么廉,也不至于违亲,不至于绝俗,没有离人类而自为一道的。
仲子呢,为了成全自己一己之小节,而不顾废弃母子兄弟的大伦,既使能做足廉洁,也不值得称道,更何况并不能真正做到他所追求的那种廉洁呢。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