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清朝进关称帝的第二位皇帝,有“千古一帝”之称。他8岁登基,14岁亲政,16岁时除掉专横跋扈的辅政大臣鳌拜,20岁时迎战老谋深算的云南王吴三桂的反叛,经过8年时间,平定了包括吴三桂在内的三藩之乱。30岁时开创了清朝文献上的“康乾盛世”。这些当中就少不了索额图的影子。而这里所说到被饿死的功臣就是索额图。
说起索额图可是大有来历,他是顺治帝临死前托孤四大臣之一索尼的第三子。索尼是拥立顺治称帝的有功之臣,是他当初压制多尔衮得以年幼的顺治称帝。有鉴于此,顺治的母亲,孝庄文皇后把索尼的孙女,也就是索尼长子的二女儿,索额图的侄女册封为康熙的皇后。换言之,索额图是康熙孝诚仁皇后的亲叔叔。索尼在康熙13岁时去世,索额图承袭了父亲的爵位,成了康熙的股肱之臣。这一年索额图31岁。
索额图之死,功就是功,过就是过。更何况是自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阎王叫你三更死,岂能留命到五更。相较于诛九族,杀头分尸的方式,独独饿死索额图这70多岁的老臣,也算是个康熙给自家的奴才一个算得上体面的死法。和赐白绫饮鸩酒没有啥两样。
忘恩负义
康熙,年少继位,一后四辅臣,索额图是四辅臣之一索尼之子,从一个小小的看官到收权亲政,再到大权独揽。一言而定生死。康熙走的这一路,就没有什么礼义廉耻可言,无论是除鳌拜还是平三藩。都是权力闹得。康熙要权,无论是鳌拜还是三藩手上有着可以影响他权力扩张的砝码,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杀,大义在手,有什么不好说的,说得通,那就体面,说不通,那就定义叛乱。你不叛乱,那就逼得你叛乱。至少要站住道德的制高点。
薄情寡恩
再到后面的九龙夺嫡之争,索明两奴才的参与,站队是一块,康熙的纵容也是一块。没有什么是比康熙自己独自站在高台戏谑般看着一群的蝼蚁针锋相对来的有感觉。他是谁,一朝之主,他,只需要做个定生死成败的裁判就行,谁弱了,就扶一把,谁强过头了,就打压一把。朝堂,重在平衡之道,他的皇权才能稳固到死。
至于,饿死功臣,康熙到最后定性的时候,都不承认索额图是功臣,还是大清朝的第一罪人。够狠不。说白了就是一奴才,参与天子家事,觉得你有用的时候,那自然是对的,觉得你无用了,有其他不应该有的想法了,威胁到爱新觉罗的统治了,那就随时都可以丢弃。年纪又那么大,这不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节奏么,索额图明珠不退,哪有其他人的上进之路,索额图不死哦,朝堂满汉矛盾怎么去调节制衡。
皇帝,从来就不是泥捏的,更何况康熙这个从小权力斗争到老的人。康熙眼中无对错,只有该不该死,有没有用。至于什么时候死,怎么个死法。重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