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毕业季节,一大批毕业生们在校园里拍完了毕业照,各奔东西。
一个今年毕业的远房亲戚发微信问我,他考研不成功,想去大城市找工作,家人想让他回老家,该怎么办?
我说,这个要看你自己情况了。
比如说,身体素质一般或者不想吃苦,那就回老家,工资虽然低,但是没那么忙,不会经常加班熬夜身体吃不消;中午还能回家吃饭,吃的健康又有营养,不会让外卖把胃吃坏;县城不大,不管在哪上班,电瓶车就够用,少了奔波劳碌之苦;可以在家住,住的舒适,还能省下房租费伙食费。
如果觉得自己身体足够健康,没有猝死的风险,又做充分好了吃苦的心理准备,那可以去大城市闯一闯。
找一份钱不多也不少的工作,可能需要经常加班,吃饭可能就是外卖或公司楼下的苍蝇小馆;为了省房租,可能和别人合租,常常遇到奇葩的舍友;房子是典型的出租装修,冬冷夏热,电器都是来源可疑的山寨货,洗澡时怕触电,做饭时怕爆炸。
省吃俭用几年后有了积蓄,再加上啃老的钱,准备买房子了。资金有限,买个郊区的地铁房吧,上班远了点,但是有地铁方便啊。结果每天早上地铁人潮汹涌,早餐放包里都会被挤扁。
他沉默了良久,最后说,虽然听起来很可怕,可我还是想去大城市拼搏一下,以免将来后悔。
昨晚刷朋友圈,看到大学同学A发了几张出国旅游的风景美照,实在让我这个几年没去过远方的人羡慕嫉妒恨。
当年大学毕业,她义无反顾随男友回了老家,一个四线小县城。当时我们还觉得有点惋惜,毕竟在那个年代,大学毕业生回家乡发展的仅仅是少数。
这么多年过去,大家各自成家生子。现在看来,过得最惬意的,似乎就是她了。车子买了,房子也买了两三套。公司离家不远,工作也不是很忙。孩子上的是当地最好的学校,学习不用操心。每年都有几次远途旅游,有时带着孩子,有时是和闺蜜。期间见过几次,保养很好,言辞从容,岁月静好。
有一年过年时,回老家与亲友团聚,一个亲戚是镇上基层员工,问我:“那个×××你认识吗?他是我们镇长,上次我开刀他来看望我,闲聊几句,他说是你初中同学。”
这个中学同学也是大学毕业后回了老家,轻轻松松当上了公务员。在那个年代,本科生回县城的不多,研究生博士生更是少之又少。各个县都迫切要引进人才,有的县甚至给出了条件提供住房和几万元的安家费。至于这位同学,后来一路高升,现在官至市长了。
《欢乐颂》里,留在大上海的樊胜美,衣着光鲜,妆容精致,拿着不算很低的薪水,却只能和别人合租房子;邱莹莹不乱花钱,也存不下很多钱,失业时候窘迫地只能吃方便面。
她们要是想在上海买房子,想靠自己存钱而不啃老,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樊胜美一心想嫁个有钱人,却屡屡被骗;邱莹莹误打误撞嫁了有房的应勤,却被婆家看不起。
虽然这是小说,事例源于生活。我们身边就能找到很多类似的。
想留在大城市,房价是永远的痛。哪怕你省吃俭用,拼命工作,工资上涨速度远远赶不上房价,存款始终离总价差一大截。
好吧,就算你一咬牙一跺脚贷了百万贷款在某郊区按揭把房子买下来。心满意足住进去,每个月还贷,不敢失业,不敢生病,继续省吃俭用。终于把贷款还了大半了。
可是一眨眼,孩子要上学了,现在房子学区不好,对口学校学风太差,成天打架斗殴和早恋,以后就是个职高中专的出路。怎么办?
想上个口碑不错的民办学校?不是你想上就能上,要考试,考的题目就连家长也未必会做。要看家长学历和工作背景,不小心就踩雷。
没办法,把现在住的房子卖了买个学区房吧。学区房大多是老破小。挑挑拣拣,凑合换个差不多价位的。把原先八九十平米的新房子换成了五六十平米的老房子,又继续背了上百万的贷款。继续省吃俭用还房贷,生活质量永远提不高。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应该回家乡。前面忘记说了,我那大学女同学,公婆退休前有不错的工作,而且有不低的退休工资。我那初中同学,父母都是资深的公务员。
如果家里条件不错,在哪里都过得不会差。如果不能靠父母,自己优秀,那在哪里也过的不差,只是要吃点苦头。如果不依靠父母,自己也没那么优秀,那么最好不要生小孩,尤其不要生二胎,否则一旦老父母生病,日子将会很艰难。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
不管在大城市还是小县城,想过得舒坦,都没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