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是一个口红控,9岁时第一次投稿《大美晚报》,得到了五元钱稿费,大家建议裱起来留作纪念,可她旋即去买了一只小号丹琪唇膏。9岁呀,那时候你我可能还在为奶糖多吃一颗牙疼呢!
丹祺是第一批生产口红的化妆品牌,据说可以随着不同人的唇色而改变颜色。它在《申报》上面做的广告,非常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特点:“内含神秘变色膏,增加自然美,丹祺在未用前,其色似橘,一经着唇,立变玫瑰色,鲜艳自然,终日不褪,中有香霜,使唇柔润。”记得小时候母亲有一只绿色的唇膏,膏体是绿色,涂在嘴上就会变红,我十分好奇,每每拿出来研究,恐怕和丹祺是一脉路数。
她写《第一炉香》的交际花姑妈“嘴唇上一抹紫黑色的胭脂,是这一季巴黎新拟的‘桑子红’。”民国竟然就有这么先锋时尚的色彩,桑子就是桑葚的颜色,深紫色,把这样一抹颜色涂在嘴上,就是现在的时尚达人也不一定敢这样去约会的,也无怪涂口红的人是掐尖要强的恶毒姑妈了。
写《琉璃瓦》,“曲曲蹲在地上收拾着,嘴上油汪汪的杏黄胭脂,腮帮子上也抹了一搭。她穿着乳白冰纹绉的单袍子,粘在身上,像牛奶的薄膜,肩上也染了一点胭脂晕。”这一段描写得别有情趣,写的是俩个热恋情侣调情,结果把胭脂抹得到处都是。杏黄是黄而微红的颜色,是一种特别青春的颜色,时常会想到“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
另有一篇小说其实是讲张爱玲买唇膏的心得。她在《创世纪》里写瀠珠用那种“油腻的深红色”劣质口红。想必祖师奶奶也是买过这样的口红,这种劣质口红多半颜色暗红,涂在嘴唇上油分多,随即一张油汪汪的大红嘴,又容易掉色。
民国的时候也有用水粉的,比如《怨女》里就写“在手心调了点水粉,往脸上一抹,撕下一块棉花胭脂,蘸湿了在下唇涂了个滚圆的红点,当时流行的抽象化樱桃小口。
写女子上妆觉得最美的就是抹唇,好像画龙点睛似的,一点微红妆中女子整一个都鲜活灵动起来。《红楼梦》里宝玉为平儿理妆,也是这样美好,“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成张的,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那市卖的胭脂都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渣滓,配了花露蒸叠成的。只用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手心里,用一点水化开抹在唇上,手心里就够打颊腮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这种樱桃小口的流行直到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女明星们还是流行樱桃小嘴,下唇画得小而圆润。到了30年代,受到西方影响,时髦女子们开始流行自然唇形,嘴唇要涂抹饱满。你会发现胡蝶这种大嘴女明星更受人欢迎,盖因大红唇和五官立体的西方五官更加协调。
大红唇也有适合典型东方女子五官的的,《十八春》里写顾曼璐红的鲜红,白得雪白,分外狰狞。蒋勤勤的曼璐扮相最符合这个词,却是一副上海女人的时髦精致派头。最要紧是红唇要红,其他地方要雪肤黑发,干净要紧。
说起那个年代的品牌,那时一个进口品牌口红曾在中国大地上风行一时,它被视为奢侈品。口红的牌子叫“密丝佛陀”,那时女人们以拥有一支“密丝佛陀”口红为荣,丝毫不敢浪费。是不是很耳熟,蜜丝佛陀现在也是专业的彩妆品牌,只是现在的价格更加平民,人人大抵都买得起。白先勇有一篇写交际花的里面说“尹雪艳从来不爱擦胭抹粉,有时最多在嘴唇上点着些似有似无的蜜丝佛陀。”
张爱玲爱娇艳的红色,在她的遗物中,有好几只雅顿SPA、CD和倩碧的口红,都是粉红和桃红,让人想起她和胡兰成说起的“桃红的颜色闻得见香气”。所以在民国的大街上,装模作样掏出一支桃红色的密丝佛陀,你不仅会被众位姑娘当成女神来看待,也会被张爱玲引成审美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