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网路上热闹异常,关于“成都司机频繁变道惹怒男司机,遭遇当街暴打至骨折”的消息被炒得沸沸扬扬。是非曲直,众说纷纭。今天似乎又重新在讨论一个本不陌生的词“路恐症”。
开车的时候你是否遇到过堵车时情绪烦躁、看到乱穿马路的行人就会说粗话、堵车时不停地按喇叭、开车时经常与人抢道以及开车时就想超车。如果以上5种情况在你开车的过程中出现过,现过,那你可要注意了!“路怒症”正在一步一步的像你逼近。
老实说,道路安全行驶的规定是知识,也是常识。斗气车也好,“路恐症”也罢。我考虑的是,好好的“五一”驾车出行,两个司机怎么却变得如此焦虑?
说到焦虑,我脑子里想起的是办公室的同事小张,她的脸色从来都是很难看。这几天,她念叨着入手不久的股票已经连续跌停几日,为她孩子买好的学区房在新政策下不再属于重点中学学的对口小区,还有刚分到部门的新同事原本应该配合小张的工作,可是总是忙中出错、顾此失彼,让她常常无比抓狂,现在每天正常下班都走不了。
小张年纪不大,才三十五出头。本该每天花枝招展、春风拂面,我却总见她愁容满面、眉头紧锁。我来单位的时候,小张的孩子刚上初三不久,从每年的九月开始,整个办公室的人都陪着小张孩子一起“上学”,操心孩子做不完的作业,惶恐孩子的期中考试,担心着她的期末排名,又抓狂孩子奔走各校的“中考特招”。
按理说小张到单位时间比我长,可是总没人愿意和她聊天,她无奈只好与我多说几句。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小张将近五旬,她是更年期综合征影响情绪,所以焦躁难耐、喜怒无常。有一次无意得知小张三十多出头,家庭环境尚属不错,婆媳、夫妻关系还凑合。小张总抱怨不断、吐槽不停,也渐渐让丈夫、婆婆感觉她患得患失、欲壑难平,在这人心难料的单位更让人疏远不已了。
说真的,我感觉小张有些可怜,她的焦虑谁不常有,只是她常挂嘴边,放在心上却让她被人拒之千里了。小张说,挺羡慕我脾气好、心气顺,可是他什么时候见过我抓狂的时刻。为换一份新的工作、为准备一次考试、为赴约一场相亲,头绪万千、辗转难眠;还有紧随其后的患得患失、犹豫不决,权衡新工作的福利和发展,计算考试的时间和机会成本,考虑桌上的对象是否与自己完全匹配。
焦虑也是我一直分离斗争的“心魔”,它是一场奇怪的心理反应,只会考虑最坏的结果,忘记曾有最多的投入。让我情绪低沉、心情烦躁,让恐惧、压抑排山倒海般袭来,让我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让我彳亍难行、唯恐决断…我还将它美其名曰“选择恐惧症”!
我总以为,这样的“焦虑”是一种社会性的情绪,比如,堵车时间久,情绪就会急躁失控。理论上讲,它在社会转型时期蔓延扩散,是社会供给的短暂性稀缺与现代人日益膨胀的心灵需求之间始终无法协调的一种矛盾。又好比办公室的小张会焦虑股价下跌不已,我担心房价会一路攀升,我娘亲操心着我姐的孩子划片入学困难重重。
卡伦�霍妮在《焦虑的现代人》中说,现代的竞争文化让人类陷入不可解的困境中,人总是想超越他人、踩在脚下,可是又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焦虑,是我们面对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不自觉产生的渺小感、孤独感、软弱干、恐惧感和不安全感。我们始终坚信自己凡事正确、完美无缺,也拒绝各种改变、拒绝各种暗示。”
这样看来,我们在生活中不满足、不放弃是通病。驾车司机忘了原本慢一点也不会太耽误事情,小张忘记上个月她还赚得盆满钵满,我也忘记现在租房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我想起曾听说人容易“焦虑”跟体质相关。中医上将这样的郁郁寡欢、多愁善感称为“气郁质”,他们体型偏瘦、不善合群,面容萎黄、容易激动,无缘由地叹气,忧心忡忡、失眠不断。他们总是不断传递着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信号,“今天不XXX,明天XXX”、“你看人家XXX已经XXX”、“再不XXX就XXX”…
看过这样的故事:在撒哈拉沙漠中生活着一种土灰色的沙鼠,它们总是在旱季到来前夕囤积大量的草根,以备口粮紧缺的日子。奇怪的是,即使沙漠降雨充沛,随处可见的草根足够它们度过即将到来旱季,它们也会拼命地寻找草根、运回洞穴,否则它们就焦躁不安、嗷嗷叫个不停。
科学研究表明,这样的行为是由沙鼠的遗传集运决定,它是出于一种本能的担心。这样的担心代代相传、经久不息,让沙鼠干了超过本身劳动十倍或几十倍的工作。一只沙鼠开始奔波屯粮了,其余的沙鼠似乎也感觉不去屯粮生活少些什么。
我考虑,我们的焦虑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一种基因作祟呢?
换个角度想,是不是生活更富足,社会更美好,焦虑就会少一点?到房价放低、经济平缓、收入递增,甚至按需分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我们就不再焦躁、不再恐惧了?不过现在的生活明显好于过去太多,可是焦虑、恐惧仍在,我们的心情却更加浮躁、忐忑了。
心理学家说,应对焦虑情绪,除了勇敢地承认它客观存在,正视现实的压力外,更有效的也是尝试着自我调控情绪,不断暗示自己主动寻找愉快心态的来源。
说到底,我们深感不安的,好多并不是眼前的事情,而是“明天”、“后天”甚至“未来”发生的可能。我尝试着将这样的担忧和焦虑转换为风轻云淡,转化为胸怀洒脱。我告诉自己“有什么了不起”、“这真无所谓”,有时候还真是遇到惊喜连连。
坦率讲,我发现安静独处是最不容易焦虑的时候。所以我每天总会选择一段时间安静无言地写点字、看几页书,不想任何事情的简单坐在椅子上,或者一个人在公园慢慢地走动,看着夕阳徐徐下落、河边柳条低垂…
我记得读史铁生《我是地坛》时,总是无法理解作者残疾以后在黄昏推着轮椅,来到这座有些荒草丛生的园子里,怎么就能感到“这个园子就是我一个人的,它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我的到来。”到现在的三十岁,我才慢慢懂得这样的安静确实与世隔绝,它不仅没有了焦虑、没有了恐惧、没有了不安,还让思维活跃、心灵纯洁。我想,这是不是我最接近神性的时刻?
我在《这被朋友圈毁掉的生活》说过,在这个知识爆炸、信息碎片的时代,我们兴奋地窥视、繁忙地点赞,却始终逃不过莫名的孤独、深沉的焦虑。有人指责我是扬古抑今,不过我从不觉得“朋友圈”有什么不好,只是我们太多时候不克制、不选择,让好好的通讯工具完全挟持了生活。这也类似我们现在的焦虑,积极点说它多少可以激励下情绪,只是包括小张、包括我,都少了一颗最简单的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