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读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经常会要求我们写随笔,记录生活里能让自己感受到喜怒哀乐的点点滴滴,随笔的好处既是对自身经历的总结和提炼,同时也能让自己在未来更好地追忆和反思。用笔记录生活的习惯随着高中生活的结束而结束,在网络普及的现代社会,自己虽然也会在社交平台上写一些东西,但阅者寥寥无几。真正愿意回头细看品味的,其实只有自己。不管当时这些文字想写给谁,但最终,这些文字还是写给了自己。
原本计划每读完一本书就写一篇读书感悟分享出来,但是自己还是很容易就被“拖延+懒癌”打败,虽然最近也读了几本书,可是在写书荐的时候却无法专注下笔,不能成文。《此生未完成》是我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作者用轻松的笔调讲了一个沉重的故事,一个风华正茂的复旦青年老师,刚刚才感受到初为人母的喜悦,却被查出患有晚期癌症,此书正是她的病中日记。
于娟在与病魔抗争一年又四个月之后不幸辞世,这样的悲剧虽然常见,可是还是让人不禁叹息。在病痛和治疗的双重摧残下,于娟竟写出了如此灵动有趣的文字,面对生死,她依旧爽朗如昔。我很庆幸于娟能够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在她已经被病痛折磨的不成样子的躯体里,仍然透过文字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病中的于娟坚持每天都坚持更新博客,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传达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于娟直言不讳的坦白自己后悔过这样的生活——“回想10年来,基本没有12点之前睡过,学习、考GT之类现在看来毫无价值的证书,考研是堂而皇之的理由,与此同时,聊天、BBS灌水、蹦迪、K歌、保龄球、吃饭、一个人发呆填充了没有堂而皇之理由的每个夜晚,厉害的时候通宵熬夜”。仗着自己年轻就恣意透支自己的身体,当疾病找上门来,才惊觉为时已晚。我们中的大多数过着跟过于的于娟同样的生活,总想着“再不疯狂就老了,趁着年轻就该疯”的信条,我们看似健康的身体很少能察觉出“生命临界点”的危机。“我好着呢,只是偶尔放纵一下自己”,虽然,从主观上讲,每个人都知道这样的生活很糟糕,但是在病痛灾难没有上门之前,这样的“明知故犯”通常都能找到宽宥自己的借口。
我们究竟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楚活着的意义?于娟在写出《此生未完成》的时候并没有对病痛有过多的描述,反倒是认真的反思了自己的人生。和当下的年轻人一样,于娟也面临着双重的压力,一是体制内的职称升迁,二是现实生活中的房车问题。这两个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要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不得不为之奋斗。
于娟在她的博客里写道:“我曾经的野心是两三年搞个副教授来做做,于是开始玩命想发文章搞课题,虽然对实现副教授的目标后该干什么,我非常茫然。为一个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标的事情拼了命扑上去,不能不说是一个傻子干的事情。得了病我才知道,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是去看短暂的名利权情。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是可以带去。”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于娟在写这些文字的心情想必会有些悔恨吧,早知道会这样,她的生活可能又会是另一番样子,至少,她可以看着父母慢慢变老,看着孩子慢慢长大。
“早知如此”所透露出的无可奈何又有多少人能感同身受?虽然我们也都清楚,我们都无法“早知道”,谁也预见不来未来会发生什么,可是我们能努力做到就是好好把握当下,以不会令自己将来后悔的方式去生活。
每个人对生活的向往都不一样,可是不管怎样的生活,都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做到。不管你是喜欢的是夜夜笙歌的生活也好,喜欢的是周游世界的生活也好,又或是喜欢雄心勃勃实现自己所有野心的生活也好,去帮你实现你生活所有渴望的只是你的身体。健康才是我们最该珍惜的财富,千万不要在失去了之后才懂得珍惜。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和于娟其实并无分别,我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生命日记”,用着自己的生命去书写自己的生活,唯一的区别只是于娟在她最后得时光里用文字记录了下来而已。
看着于娟的病中日记,我深刻感受到了做一个健健康康的普通人的快乐。但是让我感到恐惧的是,像于娟这样的例子多不胜举,许多人在患上不治之症以后都以书或网络的方式警醒世人,以避免他们重蹈自己的覆辙。但是道理听过千遍,也抵不上亲身经历一遍。我们总是抱着侥幸的心理而不知“悔改”,透支自己的生命总是觉得自己年轻的还可以消耗两年,等身体垮掉时,又才幡然醒悟自己亲手毁掉自己的幸福。纪德说,“人们最动人心弦的作品,总是痛苦的产物。幸福有什么可讲的呢?除了经营以及后来又毁掉幸福的情况,的确不值得一讲。”但是,人生不是剧本,不能掐了重来。
现在的我们都还年轻,也没有经历过什么生死的坎坷,也少有什么病痛的折磨,我们想着及时行乐,信奉着“趁着年轻还能折腾”的信条,大把大把地透支着自己的精力和健康,于娟的这种意外想想都离我们太远,我们都说着想要过上自己想要过的生活,可从来没有为自己认真考虑过怎么健康的活着。
我还年轻,未经历过生死,但我知道,我应该健康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