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别看手机啦!”6岁的儿子突然凑近,小手轻轻托住我的脸颊。指尖的温度一下子把我从满屏的工作信息中拉了出来——原来他举着刚画好的“爸爸和我”,已经等了我好一会儿,而我却连他递画的动作都没注意到。
这个瞬间总在我脑海中浮现:我们总在争论“该不该放下手机”,但真正该放下的,从来不是那台设备,而是藏在屏幕背后的那份“心神不宁”。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的,正是这场“手机之争”背后,我们真正需要领悟的育儿之道。
沉浸式育儿的核心,在于“我们彼此都在这里”
《庄子》有云“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养育孩子最该懂得这句话——心意不能分散两处,才能真正地陪伴在一起。我所理解的“沉浸式”,从来不是追求什么“完美陪伴”,而是落到实处的三件小事:
第一,一次只做一件事。
宋代禅师说“饥来吃饭,困来眠”,陪伴孩子时就该如此:他搭积木时,我不刷工作群;他讲述幼儿园里“小明抢了她的橡皮”时,我不盯着手机弹出的消息。以前我总是一边陪他读绘本,一边偷偷回复消息,结果他突然问:“爸爸,小鸭子后来找到爸爸了吗?”我竟一时语塞——那一刻才明白,“身体在旁,心却远游”,比缺席更让孩子伤心。
第二,理解孩子的情绪,如同镜子映照。
《黄帝内经》讲“圣人抟精神”,对父母而言,“抟精神”就是能稳稳接住孩子的情绪。孩子摔了玩具哭泣,别急着说“别哭了,这点小事”;他因为“画不好小花”而生气,别忙着说“我帮你画”。现在我学会了蹲下来,轻抚孩子的背说:“是不是因为没画好,有点着急呀?”——有时孩子只是需要有人“看见”他的难过,正如《周易》所言“同声相应”,你懂他,他才愿意靠近你。
第三,孩子也是我的小老师。
王阳明倡导“教学相长”,这点我深有体会。上周带儿子去公园,他蹲在地上看蚂蚁看了足足半小时,还拉着我问:“爸爸,蚂蚁搬饼干的时候,会不会喊‘加油’呀?”我本想敷衍一句“它们有自己的办法”,但转念一想,也跟着他一起观察,竟发现蚂蚁会“分工协作”:有的拖拽,有的推动,还有的跑回去“叫帮手”。那天是他教会了我,慢下来才能发现生活的趣味——原来“三人行必有我师”,孩子真的能成为我的小老师。
别怪手机,是我们自己“心未定”
《大学》中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很多时候我们责怪手机破坏了陪伴,其实是自己的心未能安定。我也曾深陷三个误区,后来才慢慢找到方法:
误区一:视手机为敌。
手机本身何来好坏?《老子》讲“有之以利,无之以用”,关键在于如何使用。上周儿子问:“树叶为什么秋天会变黄?”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和她一起用手机搜索了植物叶绿素的视频——他看着动画里“叶子褪去绿衣裳”的画面,蹲在地上捡起一片落叶说:“原来它是老了啊。”现在我们还有了“晚上七点家庭共看时间”,有时一起看《动物世界》,有时和视频里的亲戚聊天——手机反而成了我们“共同学习的小帮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误区二:以为陪伴时间长就是好。
《淮南子》说“心不专一,不能专诚”,这点我以前真不懂。有次周末我陪了他三小时,心里却一直惦记着没做完的方案,他拉我玩过家家,我也心不在焉。结果她突然问:“爸爸,你今天不开心吗?”——那一刻我才醒悟:三小时的“走神陪伴”,远不如三十分钟的全情投入。现在我们有了“十五分钟小仪式”:早上一起刷牙时,看泡沫里的彩虹;晚上散步时,互相说说“今天最开心的一件事”。哪怕只有短短十五分钟,只要心意相通,就比半天的“应付式陪伴”有效得多。
误区三:一陪孩子就迷失了自己。
我曾以为“沉浸式就是围着孩子转”,结果自己累得够呛,还容易发脾气。后来想起《中庸》讲“致中和”,原来亲子关系也需要“留有空间”。现在我每天会留出三十分钟给自己:看看书,或者只是静静地发会儿呆——等我自己内心平静下来,再去陪伴孩子时,才不会把“疲惫”撒到他身上。如同“阴阳互补”,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陪伴他。
古老的智慧,蕴藏在育儿小事中
《老子》提倡“涤除玄览”,在养育孩子时“擦亮自己的心镜”,就能看清许多朴素的道理。这些国学智慧,我都是在日常小事中慢慢体会到的:
比如《庄子》的“心斋”,就是在陪伴孩子前先“静心”。
现在每次陪他前,我都会做三次深呼吸:第一次呼出未回复的消息,第二次吸入客厅里他刚画的蜡笔味道,第三次告诉自己:“此刻只属于他。”以前没这样做时,总容易走神,连他举着画问“爸爸好看吗”都听不见;现在静下心来,才能看清她画中的小细节——比如给爸爸画了“很多的胡茬”,因为他说“爸爸的下巴最有手感”。
比如《大学》的“格物”,就是和孩子一起“探究事物”。
上次他看见蚂蚁搬面包屑,拉着我看了好久,还问:“它们怎么知道往哪儿走呀?”我没有说“不知道”,而是和他一起查资料,还陪他做了个小实验:在蚂蚁旁边放了块糖,看它们会不会“改变路线”。那天她记了满满一页“蚂蚁观察笔记”,虽然字迹歪歪扭扭,但我知道,这就是朱熹所说的“格物穷理”——在小事中慢慢琢磨,比空讲大道理管用。
再比如《周易》的“感应”,就是与孩子“情感共鸣”。
他之前因为“好朋友不跟她玩”而哭泣,我以前会说“别哭了,再找别人玩”,结果他哭得更凶。现在我会抱着他说:“爸爸知道你很难过,要是妈妈的好朋友不跟我玩,我也会很伤心的”——没想到她反而慢慢止住了哭泣,还跟我说:“爸爸,我明天再跟他打招呼试试。”原来“感应”就是不否定他的情绪,而是和他站在一起。
从“知晓”到“践行”,我走了三步
道理明白了,还需要慢慢练习。我自己总结了三个阶段,一步步来:
初级阶段,先给自己“留个情绪出口”。
《孙子兵法》讲“围师必阙”,其实想发脾气时也该“留个退路”。前几天陪他写数字,他总把“8”写成两个分开的圈,我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刚想开口责备,突然想起要“留出口”——就说:“爸爸现在有点着急,需要去阳台站三分钟,等我回来咱们再一起想办法。”等我回来时,他居然举着橡皮说:“爸爸,我刚才试着把两个圈连起来了!”——要是当时没忍住,说不定就把他的信心骂没了。
中级阶段,建立些“家庭小仪式”。
《黄帝内经》讲“法于阴阳”,早上阳气充足,晚上需要收敛,我们就跟着做:早上起床,一起伸懒腰看朝阳,他说“太阳公公在跟我打招呼”;晚上睡前,一起泡泡脚,每人说一件“今天值得感谢的事”——有时他会说“感谢爸爸给我讲故事”,有时我会说“感谢你今天自己穿好了衣服”。这些小仪式,慢慢让家里的氛围温暖起来。
高级阶段,一起“共同成长”。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我和孩子一起做了个“成长记录本”:每个月我记录“爸爸的感悟”,比如“这个月学会了不打断你说话”;他则画下“宝宝的发现”,比如“发现蜗牛爬过会留下亮晶晶的线”。上次他在本子里画了个爸爸,旁边写着“爸爸现在不看手机了”——那一刻我才知道,我的改变,他都看在眼里。
最后想说的话
禅语有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幽玄”,带孩子久了,才慢慢懂得其中深意。孩子哭了、手机响了、工作催了,这些都是“境”,关键在于我们的心能否“转”——不被这些纷扰搅乱,反而能在其中寻得道理。
比如换尿布时,追着光屁股满地爬的小儿子跑,累得满头大汗时,忽然想起《庄子》那句“道在屎溺”——原来养育的真谛,不在那些高深的典籍里,就在这擦口水、换尿布、听他咿呀学语的平常点滴中。再比如辅导功课时,看他磨磨蹭蹭,我刚想发火,就记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执着于“他必须半小时写完”,反而能静下心来陪他一起找方法。
其实不必追求“完美陪伴”,就像那句“随流认得性”——在带娃的日复一日里,慢慢看清自己的心,比什么都重要。最终你会发现,我们养育的不仅是孩子,更是那个逐渐变得平和、越来越懂得“用心”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