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早下班,在路口买菜。天冷了,总想自己烧点热乎的,家中正好弹尽粮绝,于是荤菜素菜随意买了一大袋。
正准备返回,一抬眼,又看到了那个卖熟食的小摊点。和早晨学校门口的临时摊一样,一个简易小车,上面一个玻璃房,里面七八个不锈钢盘,散装着鸡脚鸭脖等就是全部。
小摊夏天就在路口了,每天晚高峰时,常可见三俩顾客围着小摊,生意应该不错。只是最近创卫检查,路口临时摊大多已销声匿迹,它的摊却只是往里挪了挪,玻璃上“固始鹅块”四个大红字,还是一目了然。
本地外来人口颇多,河南固始的更是不在少数。在这块土地上打拼的同时,他们也把家乡美食一并带了过来,固始鹅块就是其中一种。之前曾不止一次听朋友们提及此物,却一直未品尝过。
不知怎的,就朝那个摊点迈去。摊前正好有个顾客,刚买了四分之一的鹅,摊主正一边手起刀落,“哐哐哐”斩鹅,一边嘴里不闲,跟顾客唠嗑,这该是个老主顾。
“好吃吗?”我伸长脖子,心底有些怀疑。玻璃柜的一旁,一只只熟鹅搭积木似的叠起来,白寮寮的,像南京盐水鸭,卖相实在一般般。
“好吃,这可是我们老家的鹅。”摊主没回答,客人已接上了话,言语中满是自豪。很能够理解这种情感,对于漂泊在外的人而言,一道家乡美食,正可慰藉乡愁。
“我一个礼拜总得吃一回吧。”对于我的好奇,客人的回答很是爽利,“我家大人小孩都爱吃。”冲着他这打包票的劲儿,该是这鹅的忠实粉丝吧。
我们一问一答时,摊主已麻利地把鹅装在了打包盒里,盒子很大,四分之一的鹅已快满出来了。客人微信扫描,价钱才三十出头,真不算贵。
正犹豫要不要买点,一旁打包的摊主开口了:“鸭血还是要的吧?”这话是对客人说的。
“要的要的,你多放点。”他话音未落,店主就揭开了小车旁边的一个大不锈钢桶,满满两大勺鸭血盖上来,盒子瞬间便堆了起来。
还有鸭血附送啊,我的胃口彻底被吊了起来。这时,客人的声音再次响起: “汤也给我多放点。”
还有汤?什么汤?索性绕到摊主旁边,原来一旁还有一个大桶,锅盖一揭,一股香气便扑鼻而来。只见摊主拿起大勺,开始往已经扑扑满的盒子里加汤,然后再小心盖上盖子,套上马甲袋,调整好位置,交到客人手里。
“你小心点,已经盖不下了,回家就吃吧,还热乎着。”摊主贴心地送着顾客,客人也是心满意足连连称“是”,三言两语中,我仿佛看到辛苦一天之后,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快朵颐的场景,寒冷的冬夜,来上一碗诱人的鹅肉汤,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
“给我也来点。”终于没挡住诱惑,我咽着口水出击。这几天工作强度有点大,到了傍晚就饥肠辘辘,在摊边嗅了好一阵香味,我的肚子已不争气地开始叫了。
“好嘞!”摊主笑盈盈开始帮我挑选。得知我爱吃肉,他拿了四分之一带鹅腿的部分,“哐哐哐--”切了起来。他的刀工非常娴熟,切出来的鹅肉齐齐整整,油光光的表皮,粉嫩嫩的肉质,码在盒里很是诱人。微信支付后,他又征求了我的意见,才开始加鸭血加汤。虽再三强调吃不了,他还是给加了满满一大勺血,真是个实诚人,也只有这样的实诚人,才能颇具匠心,传承出家乡美食的真谛吧。
“你记住啊,回家可以就这么吃,怕凉也可以再热热,你还可以加些蔬菜,做火锅……”得知我第一次买,他特地把各种吃法解释得明明白白。
“你一天可以卖掉几只鹅?”我的好奇心又上来了,忍不住打听。“六七只吧。”他笑呵呵整理着案板,一副满足的模样,“天冷了,买鹅的人就会多点了。”这话不假,此刻气温正在急速下降,我的疲惫的身心正需要热腾腾的美食解救。
“你回家吃,肯定好吃。”看我要走了,摊主抬起头,圆圆的脸上满是诚意,“以后你还会再来的。”是的,我会再来,就冲他这笃定的模样,我也得再来吧。
返回的路上,一手拎着菜,一手拎着餐盒,热气腾腾的生活就这样把我包围。